吾家祖先於明代後期在河北省(即從前直隸省)昌黎縣城內居住。明末滿洲兵圍昌黎縣城,李氏捐穀助餉,協助守城。清初李氏一部分人士移居縣城西大李佃子莊,距城四十華裏。不久我們一支派在該莊西南一華裏處創建新莊,遷入居住,名之曰:新房子莊。其他兩支派分別移住段莊子與剪莊子。這幾個村莊相距一華裏至兩三華裏。
李氏曆代均以務農為業,兼讀書或習武,後來亦聞有經商者。因忠厚傳家,鄉人稱之為“李善人”。同族老長輩前後有過一個拔貢,兩個武進士選充禦前侍衛(俗稱武轄)。至於文武秀才為數頗不少;記得我七八歲時,同族還有文秀才(亦稱庠生、生員,或文學)五人,武秀才(武庠生,或武學)四人健在。
曾祖裕清公武庠生,曾祖母韓氏;祖父長庚公武庠生,祖母劉氏;父親星五公諱萬魁,母親唱氏。父親初讀書,嗣習武,後納資捐武監生,投考武鄉試未中。父親仍繼續祖遺之中等農業家庭。曾祖父母,祖父母,與父母親,均享壽八十歲左右。我童年時曾祖父母尚健在。三代均屬單傳。
清光緒十六年,庚寅,即西元一八九○年,我生於昌黎縣新房子莊。
我有胞弟一人,名書田,字耕硯,現在美國。我有胞妹一人,名儀坤,比耕硯大數歲,適同邑施各莊孫姓,結婚後不久病故。
我少年時奉祖父母及父母之命,與同邑萬貫各莊萬公香圃之三女萬貞元女士結婚。貞元於民國二十八年病逝天津。貞元生二女一男;長女繼貞現在大陸,男小潤現在美國,次女幼貞現亦在美國。
民國三十二年我與天津王公芝山諱恩慶之三女王文田女士在重慶結婚,文田現在美國。
我由六歲(西元一八九五)起,即入私塾讀書,先讀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次選讀唐詩,再次讀四書、五經,最後讀古文、《東萊博議》,旁及《幼學故事瓊林》。
清光緒二十六年(一九○○)我十一歲,對於義和拳之亂,我記憶頗清楚。義和拳後改名為義和團,起源於白蓮教,托言神靈附體,念咒能抵抗槍炮,專以拳棒為武器,有祖師、大師兄、二師兄等名稱。昌黎縣境內受天津的波及,也發現少數義和團,對於教民也有小的擾亂。比及洋兵開到安山火車站,距鐵路較近的居民,有搬家遷避者,但不久仍各回家。
參加縣考、府考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詔令廢八股文、試帖詩。科舉改試策論經義。清光緒二十九年業師楊永齡(字象九,是一個增生)先生令選讀當時流行的策論若幹篇,並為之講解禦批《通鑒輯覽》,同時開始學作策論。
清光緒三十年(一九○四年)我已能作三百字或四百字一篇的策論。楊先生認為我的作文能力可以應“童子試”亦稱“小考”。適縣考與府考均已考過,學台陸寶忠侍郎(江蘇太倉州人,光緒二年進士)即將蒞臨,舉行院考。楊先生主張我補名應院考;父親意欲我由下年舉行之縣考起,開始報考;但以楊先生堅決主張,父親終於同意。因我太年幼無經驗,未被錄取。
清光緒三十一年,我應縣考,全縣考生約四百人,末場我取中第三十幾名。嗣應府考,永平府知府管廷獻(山東莒州人,光緒九年癸未探花)甚注意幼年考生。按府考與院考,均以縣為單位。府考第一場我取中第十名,第二場取中第十二名,第三場取中第七名,第四場即末場取中第十四名。楊先生與父親以為院考時考中秀才之可能性很大,均頗滿意。但是年八月詔廢科舉,院考不再舉行。從此便把隋唐以來延用一千二三百年的考試製度根本取消了。實在院考考中,便稱為生員,俗稱秀才,就是進入舊時學校的意思。
現在把舊時學校與書院製度簡單說一說:
舊時學校有兩種:一為國學,係國立;二為府州縣學,係官立。國學即國子監,漢時稱為太學;太學的學生稱為太學生。國子監設於京師,其首長稱祭酒。在國子監肄業的學生,稱為監生。明製監生有“舉監”(舉人會試不第入監)、“貢監”(擇生員學行優者送入監)、“蔭監”(大官子弟),“例監”(捐資而得者)之分。清製五貢(恩、拔、副、歲、優)皆得入監(由各府州縣學生員考取之貢生,送監肄業),而普通所稱之監生,則皆由捐納而來。
各府州縣學生員種類,有廩膳生員(廩生),增廣生員(增生),附學生員(附生)三種。附生由童生(凡參加小考之人皆稱童生)考取。府學設教授,州學設學正,縣學設教諭各一人;均稱教官,由上峰派充。後來清朝儒學浸衰,變為有名無實;而書院卻成為造士育才之所。本來貢生是考取入國學的學生,生員是考取入府州縣學的學生,然後來變為一層功名,與原意不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