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人文鄂東
人文宗師蘇東坡
從前後《赤壁賦》中
我將先生攙扶出來
為人文鄂東,也為中國文壇
塑一尊溫曖的雕像
這是一位慘遭謫遷的人文之宗
麵對江上遠去的帆影
先生身如不係之舟,一夢長吟
吟大江東去
吟水接天光
吟白露橫江
吟小喬周郎
先生看清了水麵的繁華,水下的孤獨
漫過泅渡之旅
他一半為詩詞活著
一半為親朋好友活著
活得通體,風雅,聖潔
他路過古麻城孝感鄉杏花村時
隻有清溪三百曲
不辭相送到黃州
先生憑高眺遠,舉杯邀月
一杯一宇宙,喝出詩人的肝膽
先生把詩詞作為鑰匙
打開了一些溫曖地帶
以至今天的學者前往黃州憑吊:
“蘇東坡在示眾,
整個民族在丟人。
小人牽著大師,
大師牽著曆史……”
仰望蒼穹
先生以筆挺的脊柱
測試民族的憂患意識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先生吃透了黑白
吐出來的卻是赭紅
那赭紅,至今還凝固在
黃州赤壁陡峭的磯頭
成為前後《赤壁賦》滄桑的底色
七月胡風
《七月》詩叢
以胡風先生為主編
並以《七月》的陽剛
讓時代像馬匹追逐著風
讓蹄子把塵土向後邊掀起
讓詩人在馬上背內喊
如果死亡無法逃避
倒不如卷起滾滾紅塵
在《七月》的天空
狂舞人生,用生命點燃愛
用生命和愛
迎接十月重生的火焰
先生高昂的頭顱
需要血肉骨骼和民族大義
才能支撐
有多少次靈魂的拷問
就有多少次
血擠在玻璃片上的血檢
一聲聲沉沉的悶響
拆過先生的身軀
拆不散先生的靈魂
即使流淚
那淚水也是一行
《為祖國而歌》的詩句
幹淨而且完美
在北大,在清華,在日本
一旦想起《七月》
就把《七月》當成風帆
一旦走向《七月》
燦爛的陽光飛翔於視線
而今
先生隨意抓一把黃土
就能打住我
打住更多傾心於《七月》的讀者
燈之廢名
當眼睛顯得有些混濁的時候
我那擁有靈動的神經
捧起了廢名先生的《燈》
深夜讀書
有夜販的叫賣聲
和街上敲梆人作伴
是燈,引領著先生趕路
先生才振臂而起
一聲長呼
他敬重燈,敬重燈的光明
這是巴河人的性格
也是開意識流小說先河人的智慧
站在巴河岸上
守望巴河的日出
巴河彙聚長江
長江彙聚大海
石頭變成河沙
但巴河永遠是巴河
帶著心底的怒濤和憤慨
投向希望的彼岸
先生以最後的生命
哪怕是廢了自己
也要像燈一樣
拉著巴河的影子
去擦亮民族的眼睛
驅散靈魂的灰霾與陰雲
紅燭聞一多
你是巴河養育的兒子
你是屈辱中站起來的一代詩魂
你吐出的心和紅燭是一種顏色
你無愧於“莫問收獲但問耕耘”的
紅燭人生
偌大巴河像一張沒有落墨的宣紙
最先隻能寫上你的名字
充滿靈性的巴河
以母親的情懷
拓展你的思路,教你寫
《太陽吟》、《紅菊》、《秋色》
飛濺思想火花的作品
熱愛巴河,我們以身相許
巴河卻要拷問我們的詩歌走向要想當真正的詩人
就要寫真正的詩
像《死水》——
清風吹不起半點漪瀾
不如多仍一些破銅爛鐵
爽性潑你的剩菜殘羹
像《七子之歌》——
啊,母親
他們掠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置身於黑暗之中
你把最後的演講
激蕩成抗戰的序曲
今天的世界仍能聽見
靠正義活著,為正義而死
你叼著煙鬥
使失去民族氣節的人一見害怕
那是一道黑色的風景
秋祭瞿秋白
1
走進黃梅
我便想起一個破落的書香之家
想起祖籍黃梅的一隻江南燕子
想起“我是江南第一燕
為銜春色上枝梢”的動人詩句
真不敢想象
一個文弱書生在黑暗中
挑起一個將帥帶兵出征的重任
一個滿懷柔情的青年
以黃河的怒濤
長江的精魂
發出武裝鬥爭的吼聲
一個充滿羅曼蒂克的詩人
以黃梅挑花的情韻為中國革命文學事業奠基
用生命
寫就人民英雄永遠活在
人民心中的碑文
瞿秋白
一支穿雲的閃電
一團溫柔的雷霆
2
想起瞿秋白
我還想起——
魯迅先生也為之讚歎的先知
“赤潮澎湃,曉霞飛湧,
驚醒了,五千餘年的沉夢。”
這是一位喜讀野史的青年
兩腳涉過風雨
雙目送走黃昏
頂著陰霾與炮火
向四萬萬同胞,發出的警醒
他還通過普希金
果戈裏,托爾斯泰
通過中文和俄文
告訴世界——
“猛攻,猛攻,
捶碎這帝國主義萬惡叢,
從今後,福音遍天下,
文明隻待共產大同。”
《為了人類》
《列夫?托爾斯泰是革命的鏡子》
激熱著他的詩情
3
想起霍秋白
凝視著他
就讓人想起一臉秀氣
微帶幾分蒼白
如綻放淡雅超逸的
秋菊
想起一位用思想和身軀
為大家闖一路光明的人
在鄂東
月亮泊在故鄉的小池
或平靜如鏡
或朦朧如雲
或對酒當歌
自有追憶秋白的風
在一片沉思中
把共和國的驕子回想
在長汀
兩岸青柳送著一灣流水
在英雄英勇就義的那片林地
為了澹泊英靈
如今正彌漫著春色
陽坡上的鬆竹
好一片碧綠,沐洗著
春風春雨,波動著
秋白不朽的回聲
寂靜葉君健
春天這片黃土給我稻米,
秋天它給我們黃豆和紅薯。
這是多麼樸素的詩句啊
這就是你,一生翻譯外文的作家
用心血浸透漢字
用漢字寫《寂靜的群山》
用漢字翻譯《喬婉娜》、《幸福家庭》
在紅安縣城
以你命名的書屋和
“龍鄉”“闖爺”一樣輝耀將軍故裏
無數個英雄母親的守望
不隻是兩百個將星
還有獲“丹麥國旗勳章”的
文學功勳
你忘情寫作
總有幾滴思念故土的淚水打濕
譯文稿紙
再高的書架已架不住
故鄉的一聲問候
“孩子,你聽外麵是什麼聲音?”
“是風聲是從故鄉吹來的風聲!”
這時的你
以父輩的口吻
一口侃出熱愛故鄉的深度
留戀童年的日子
你把故鄉寫進童話
童話的主人
不是同穿一條褲子的二蛋
就是多頭共頸的苕根
啊
一生翻譯外文的作家
決意要以漢字把故土展示出來
用故土喂養農展館南裏十號
走進以你命名的書屋
我怎不感動
就在你又要遠行時
重讀《寂靜的群山》
我與你挨得更緊
貼得更近
讓我的思想走得更遠的
是你筆下的流水、風和逝去的傷痕
大地秦兆陽
你一開始就把長詩《祖先的開拓》
寫給了《大地》
因為你深深地愛著
大地上最樸素的人們
追憶下放江西那段歲月
如不會吸煙的人
吧嗒一口,真叫人夠嗆
那不是滋味的滋味
一生覺得反胃
於是,你將那段歲月
橫斷成兩個盲人下一盤跳棋
沒有結局,也沒有輸贏
昨天的路
從《風塵漫記》裏走過
從《平原上》走過
從延安魯藝到北京《當代》
略去苦難和孤獨不記
即使有片刻空閑
你總愛傾聽來自鄉土深處的故事
用心和筆
讚美秋天的稻草燃起生活的火焰
用腳和行動
讚美深入地脈
深入平民的精神
風雨有情
卻喚不回青春年少
能詩善畫的父輩早已化作
赤壁遠眺的帆影
你接過他們傳遞過來的家譜
和路程
帶著《農村散記》
從京城又回到原野
走進夢中的小窗小屋
你忘不了與《祭灶》的周大娘寒暄
——這年頭
你管不了事兒
別自個兒煩惱
見到《秋娥》中的秋娥
你處身設地與她交談
你說
莊稼人
過不慣好日子
也是一種本份
那年,麥子抹黃的時節
我們接你回鄂東采風
車子剛一過新洲鳳凰
你急忙搖下窗戶玻璃
作深呼吸狀
你說,你又可以聞到
故鄉新麥的溫馨
聆聽聞均天
聞均天,聞一多堂弟,浠水巴河人。中國著名畫家。
1989年創作的《櫻花牡丹圖》被中國政府選作禮品贈送日本。
整整一個下午
我呆在書房裏
從《櫻花牡丹圖》
聆聽聞均天
從巴河聆聽北京
這是一簇用生命和陽光
融合的花朵
它的綻放
雖然帶著浩浩的風
瀟瀟的雨,風雨一過
丹青活了
它們為友誼而歌
每片花葉上
都留下和平的餘韻
聆聽《櫻花牡丹圖》
最先撞上眼的
是那麼幾筆
先生以線條為骨
接著撞上心的妙悟
不在言多
先生以形寫神
遙注畫外之河
沿著無形之岸走向河心
巴河的浪花
撲上我的額頭
這時我才發現,那些
把泡沫遠遠甩在身後的波濤
才叫波濤
在書房裏
聆聽先生講課
我的身上喧響著先生的血液
我忽然聽見
先生在呼喚巴河的名字
呼喚巴河養育的我們這些子孫
敦煌道士王圓祿
我驚歎,在敦煌,王圓祿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麻城道士)
就像莫高窟492顆太陽中的太陽
千裏迢迢
你從大別山來到敦煌
扼著生存之重
你認識了那片土地
愛上了沙漠中的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