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和創業是李開複最喜歡討論的話題。還在擔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院長和穀歌中國區總裁的時候,他就樂於和大學生討論創新與成長的話題,書信和演講曾影響了一代大學生。
2009年,李開複離開穀歌,以48歲高齡創業,成立創新工場。自己成為創業者的同時,也搭建一個種子平台,幫助更多創業者去實現夢想。
三年來,創新工場接觸了約5000個創業項目,最終投資了50餘家創業公司。據創新工場聯合創始人王肇輝介紹,已有18個項目獲得A輪融資,一個項目獲得B輪融資。李開複身兼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雙重身份,更是互聯網產業的觀察者和實踐者。三年的創業經曆和網上論戰的經曆將他的心態打磨得更平,連坐的姿勢都變得更隨意。他說,“創業,就要放得下麵子。”
在李開複看來,創新受阻,問題主要出在教育的理念和體製上。至於各部門近年來掌握的各類扶持中小企業創新基金,李開複認為,要讓這些基金更好地發揮效力,政府要將資金的分配交給專業投資機構去做。不過,一向溫和的他並不支持激進的變革,他說,台灣地區曾經嚐試過全部移植美國的教材,卻因為整個教育體係和教師的訓練跟不上,變成邯鄲學步。“要慢慢來。中國很難實現顛覆性的創新,但可以實現跨領域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同樣有很大價值。”
第一節如何理解創新?
如果把創新定義為突破式創新,如諾貝爾獎、喬布斯,我們的創新是遠遠不夠的。這一類創新是基於環境、土壤、氛圍的事情。要改變目前的土壤,還需要更長的耐心,不能希望在5年、10年內就很快出來。
如果將創新理解為貼近、理解和預測用戶的需求,通過已有的技術和新技術,用迭代式的方式打造出來,滿足用戶需求。這同樣也是有價值的創新。這一類創新包括商業模式的創新、技術在跨領域的使用、多領域的整合等等,未來會越來越多,也能產生很大的價值。
我覺得創新的定義一定是基於運用和價值的,一個沒有應用的創新是徹底沒有用的;一個不產生價值的創新是沒有用的;同時,創新在我的商業領域裏麵,一定跟資本運作是相關的。你拿了投資 ,你一方麵是想要創新,但是你的創新最好應該是商業模式的創新,應用的創新,是怎麼樣產生價值的創新,而並不是革命式的要得諾貝爾獎的創新。拿著投資人的錢去做諾貝爾的創新,這個絕對不是一個合適的事情,所以,創新工廠我覺得創新有幾點。第一個,我們的模式是非常創新的,在中國甚至在外國都沒有看到這樣一個蓬勃的環境,能夠激發大家創業的感情。第二是我們聆聽用戶的聲音,把用戶的聲音轉換成一些創新,這些創新大部分可能是微創新,很多的微創新加起來就變成了一個比較大的創新,比如說你看第一個版本的穀歌也好、QQ也好,我相信都不是改變世界的,但是可能慢慢地累積,互聯網的特性,就是說你可以經過互聯網,把一個剛開始比較一般的產品推出去,經過它得到用戶的聲音,理解用戶的需求,然後在用戶的需求上追求創新,我覺得這是互聯網的模式,也是中國成功公司的模式,也將是我們的模式。
第二節創新需要哪些東西?
創新最重要的是教育。創新需要突破性的思維。中國現在的教育體製裏太多背誦和應試,壓抑了孩子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時候,就不知道怎麼應用。相比較而言,美國的教育更鼓勵孩子的個性與天賦,容忍孩子的短板,讓人追隨自己的心,天性沒有被扼殺。在一種鼓勵探索、支持興趣、重視實踐的教育環境下,創新並不難。美國還有全球最著名的研究院和高校,真正想做創新的人,特別是突破性創新的人,會覺得美國的土壤是最肥沃的。所以,突破性創新的人才都被美國吸引走了,這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力,恰恰也是中國最缺乏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