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玩具與遊戲材料(1)(2 / 3)

(二)來源於祭祀物品的玩具

玩具的另一種可能的起源是祭祀用品和墓葬用品。作為想象和幻想的載體,玩具曾經有著令人敬畏的意義。一些仍在民間流傳的玩具迄今為止還在向我們傳達著遠古文化神秘的信息。例如,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在我國河南省淮陽縣伏羲太吳陵(又稱“人祖廟”)都要舉辦盛大的廟會。廟會期間會出現一種黑色帶花紋的、造型奇特的泥玩具,當地人稱之為泥泥狗或陵狗。來趕廟會的人們都要買幾件帶回去。歸途之中如遇橋、河、十字路口等還要拋灑一些以避邪除祟,以求吉祥如意。泥泥狗用黃土手工捏製成形,晾幹後遍體塗黑,再用白、紅、綠、黃、粉等顏色裝飾其花紋,其造型可分為猴子、怪獸、飛禽、蟲魚等四大類。

(三)來源於民間習俗的玩具

玩具作為象征物,與民間習俗也是有著密切的關係。民間習俗是人們在某種自然條件或社會環境中經過長期形成的習慣或社會風尚。出於某種信仰或為了維護共同的利益和必要的生產和生活秩序,人們往往約定一些共同的行為規則以約束人們的行為。這些規則或約定經過實踐的肯定,就逐漸固定下來演化成為社會習俗,例如有關節慶和社會禁忌的習俗。許多民間玩具作為文化的載體,正是這種民間習俗的物質表現形式。例如,在我國古代,有“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的習俗。土牛的顏色根據立春日的幹支來決定。如果立春在甲子日,甲屬木,木主青;子屬水,水主黑;甲子屬金,色白;這一年的土牛就必須具備青、黑、白三種顏色,餘可類推。在陝西省風翔縣有一種泥牛玩具,有黑、青、紫、紅、黃、白等不同的顏色。研究者認為,這種泥牛的豐富色彩正是古代“立春日出土牛”的農耕習俗變異的結果。“立春日出土牛”的農耕習俗經長期的演化就形成了人們自娛的玩具。除此之外,還有童謠中的“二月二龍抬頭,小兒以木二寸製成棗核狀,置地以棒擊之日‘打拔拔’,兒謠日:‘楊柳活,抽陀螺,楊柳青兒,放空鍾,楊柳發芽,小孩打拔拔兒’”;“清明節,四野如市……售黃胖兒(泥娃娃),掉刀(木刀),四亭戲具……”(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這些童謠中的“打拔拔”、“抽陀螺”、“黃胖兒”、“掉刀”都是在民間習俗中出現的兒童玩具,它傳承著民間習俗中的多種文化表現形式。

(四)來源於民間傳說的玩具

傳統的民間玩具有許多來源於民間傳說,例如端午節的布老虎、中秋節的兔兒節、清明節的風箏、元宵節的花燈、春節的花炮等等,這些民間玩具往往寄寓著人們祈福避邪的企盼和願望。以在我國民間隨處可見的老虎玩具為例。老虎玩具與古代人們尊虎、崇虎的觀念有關,來源於能“吃鬼禦凶”的“神虎”傳說。《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說:“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荼,一日鬱壘,主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凶。”每年的端午節,被視為“惡五月”的開端,會有災病和瘟疫流行。老虎被視為消災祛病的吉祥物。長輩會給孩子穿虎頭鞋、戴虎頭帽、睡老虎枕、玩老虎玩具、掛虎頭麵具(參見圖9—5);在家裏貼木版畫“端午老虎”;做老虎香包。老虎玩具凝結著千百年來在我國民間形成的尊虎、崇虎的習俗,寄托著人們祈盼“神虎”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的心願。

無錫的泥娃娃“大阿福”同樣也來源於民間傳說。“大阿福”本是天上一仙童,名叫“沙孩兒”,下凡來到無錫,吞滅了惠山一帶的害人凶獸,使人們得以安居樂業。“大阿福”的“胖娃娃”形象反映了人們對幸福祥和生活的向往。

總之,最初的玩具並不是人們為了遊戲和娛樂的目的而製造出來的。作為生產工具的模擬物,它最初是為了幫助年幼的兒童練習實用的生產和生活技能;作為祭祀物品的模擬物,它最初的功能是祀神和娛神;作為民間習俗的載體,它最初寄托著人們祈福避邪的願望。正是由於這種既是“模擬物”又是“象征物”的特性,使玩具獲得了超越一般物品的特殊意義而有別於“日常生活物品”,最終成為人類自娛的工具。

二、現代玩具的特性及其發展

現代玩具最早大約出現於1550年至1750年之間。工業革命不僅改造了玩具的生產方式,為玩具打上了機器製造的烙印,而且也改造了人們關於玩具的觀念和人類的生活方式。作為模擬物和象征物,現代玩具不僅有著與古代玩具相類似的社會文化印記,而且有著古代玩具所沒有的科學技術特性、消費品特性以及主導人們想象和幻想的特性。現代玩具作為社會發展的一麵鏡子反映著現代社會的文化、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參見圖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