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自身相貌。每一個人的相貌,都有其自身特征,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每一個人的相貌都具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美感。對此點,理當自我肯定。
其二,服飾品位。由於每個人各自的審美習慣不同,也就決定了其對自身日常服飾的不同選擇。其實,每個人所選擇的自身服飾都具有一定的相對合理性。因此,就一般意義而言,沒有任何必要在外人麵前否定自己的服飾品位。
其三,文化素養。一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有的來自其接受的正規教育,有的來自其個人的獨特經曆,有的則來自其家庭傳承。在國際交往中,盡管提倡“學人之長,補己之短”,但卻不應全盤否定自身的文化素養。將中國傳統文化或個人所受過的教育說得一無是處,顯然是不應該的。
其四,生活情趣。熱愛生活,肯定是人的一種美德。對自己的生活習慣、生活情趣、個人愛好等,隻要其無害於人就可以堅持下去,並且可以不斷地充實、提高、調整。其實,生活情趣並無高雅與庸俗之別,關鍵在於一個人自己有沒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其五,社會地位。雖然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性別、年齡、職業、民族、國籍以及實際職務的差異,但是大家的社會地位理當完全平等。在外國朋友麵前,我們務必要做到平等待人、不卑不亢。在任何情況下,既不能盛氣淩人,當然也不應自慚形穢。
再次,是要突出業績。
在與外國人接觸時,不論是否曾與對方共事,均可對自己取得的成績進行必要的肯定。因為按照大多數外國人的理解:怨天尤人者,實為工作與生活中的失敗者。隻有真正的成功人士,才不會否定自己在事業上所取得的成績。在個人業績上,我們完全可以做到一是一、二是二,有什麼、說什麼。
外方人士在介紹自己的個人業績時,一般非常注意以下兩個具體的方麵:一是講究突出重點、揚長避短;二是講究“以例服人”,即喜歡以大量的具體實例來說明問題。當我們需要介紹個人業績時,不妨對此予以借鑒,並且應當注意突出以下三點。
其一,學習成績。人的一生應當在學習上永不停步,就像古語“活到老,學到老”所言。對學而不厭者,對方往往會十分欽佩。因此,在介紹自己的學習情況時,不妨直截了當地說明自己讀過什麼書、發表過什麼論文、掌握了何種外語等。
其二,工作成績。對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實際工作能力、愛崗敬業態度以及因之而獲得的榮譽嘉獎,要敢於在外國朋友麵前適時地有所展示,並且引以為榮。隻有這樣,才會使對方更為全麵地了解自己的實際能力,從而受到對方的尊重。
其三,生活成績。在國外,人們對自己的家庭生活十分重視。在他人麵前,外方人士不僅對自己婚姻美滿、妻賢子孝、家人幸福等生活情節津津樂道,而且也歡迎你這樣做。他們通常認為,美滿的家庭生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個人成績。
最後,是要表達敬意。
“不宜過謙”法則的一項具體要求是:要敢於和善於向外方人士表達自己所應有的敬意。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實踐:
其一,沒有必要隱瞞對對方的敬意。在國際交往中,向交往對象表達敬意是一種國際慣例。因此,在與外方人士打交道時,我們不僅要注意對對方充滿敬意,而且還要善於將自己的敬意表達出來。
其二,沒有必要否認為對方所提供的幫助。在與外國人交往時,不論在日常工作中還是社交過程中,一旦有必要介紹自己為對方所做過的具體工作和提供的具體幫助,你就理應善於替自己“評功擺好”,將自己所付出的努力一一道來。若是甘當“無名英雄”,或是貶低、否認自己的本職工作,外方人士就很可能因此而對自己所受重視的程度產生疑問。
其三,沒有必要貶低對對方的禮遇。在國際交往中,一方所給予另一方的禮遇,既事關對方的實際地位,也涉及雙方交往的現狀以及對對方的重視程度。因此,在與外國朋友交往時,有必要向對方具體說明我方給予其的禮遇,尤其是當這種禮遇較為特殊或屬於“破格”之時。否則,對方就有可能因為不知情而出現誤解。
總而言之,在國外謙虛得當與不卑不亢同等重要!希望今天我所講授的具體內容,能夠有助於你在外國人麵前表現得更得體、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