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大凡寫作的人都有自己的目的:有的是為了自娛自樂,記下文字聊以自慰;有的是為了名留青史,將著作流芳百世;也有的是為了擠入仕途,將寫作當成一塊“敲門磚”,用一支筆殺出一條通往官場的金光大道。本人慚愧,胸無大誌,寫作的目的說出來也讓自己汗顏:不過是為了賺點微薄稿費養家活口而已。
談起“誤入歧途”,也純屬意外。當時36歲的我,月薪正好36元整。我上有老母,下有幼兒,夫人還屬“農業人口”,其生活之拮據可想而知。正巧,單位讓我主持“健康教育”,我便寫一點有關方麵的報道,送到縣廣播電台去“發表”。誰知,電台還給稿費,一篇千字小新聞給了我3角錢。這對我來說,應該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我也因此對寫作有了新的認識:它可以“創造財富”。於是,我一發現有什麼可以報道的新聞,馬上動筆。這麼做,一是有利於工作,二是補貼家用,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我如果一直把新聞寫下去,那麼,我至今最多也就是一個業餘通訊員。但是,我不滿足於現狀,開始學寫雜談、散文和小小說,偶爾也寫一些與自己工作有關的衛生科普和心理方麵的文章,均小有收獲。在這些“文種”之中,我對小小說情有獨鍾。最火的一年,光是小小說就發表了近百篇。1988年,因小小說發表較多,被市文聯推薦報考江西師大中青年作家班,脫產學習兩年,獲本科文憑。經過兩年大學“洗腦”,文章的質量有所提高,先後發表過20餘部中篇,但依然以寫短小文章為主。從1990年開始,創作精力旺盛,至今保持“日發一篇文章”的強勁勢頭。不過,文章雖然涉獵麵廣,卻少有精品佳作問世,故羞於使用本名,常以筆名見諸於各級報刊,常用的筆名有:梅丁、梅甲、梅知、梅歡、江西梅等。
本人淡薄“名”,但不排除以文章換取的“利”,我至今認為:文章即商品。要使自己的“商品”被市場接受,就必須寫出貼近生活,反映現實,被讀者喜聞樂見的作品來。我也一直朝這方麵努力。我的觀點是,能夠寫出被編輯認可、讓讀者喜愛的就是好文章。我的文章也僅僅是為了給茶餘飯後的讀者送去一點點歡樂和笑聲而已。
今日,我將自己的小小說集結出版,其中難免有些“不合格產品”,敬請各位海涵。本人沒有太多的奢望,隻希望:在這本書中,能有一篇或者兩篇文章讓您記住了,我也就心滿意足。
梅承鼎
2010年3月23日於新餘市城北晚晴湖畔新居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