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來(序)
盧永華
我是1988年讀江西師大作家班時認識梅承鼎的。他給我的印象有三點,一是內向、沉默,處事低調;二是愛學習,常常“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學習上”;三是作息時間近於刻板,早晨5點半起床,外出跑步鍛煉,回寢室後認真學習,中午雷打不動睡一覺,晚上無論如何11點熄燈休息。久而久之,他成了我們班上的“標準鍾”。有耕耘也就有收獲,入學的第二年,老梅就一連發表了幾個中篇小說,不由讓同學們刮目相看。
我最清楚,老梅在創作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他初入文壇時,他就通讀了文學先驅魯迅的全部文集,並且將先生文章中那些幽默詼諧的句子,抄在本子上。幾年下來抄了幾大本,閑下沒事他就“學而時習之”,從中吸取“養料”,充實自己。為了寫好文章,老梅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精力。他不僅廣泛積累資料,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還摘抄了數千萬字、幾千張知識卡片。他在摘抄過程中又練就了一手“濃縮文字”的本領。與此同時,他埋頭寫下了整整三年的“文學日記”,每天一篇千字文,或隨筆,或散文,或小品,一篇就是一步腳印,從無間斷。他的“文學日記”不是流水賬,而是一篇篇獨立完整的文章,或記事或評論,或散文或雜感。字跡整潔,筆力剛健,字裏行間無不閃爍著思想的火花,將老梅嚴謹的治學態度盡顯其中。這就是功夫後麵的磨礪,收獲背後的艱辛。梅花香自苦寒來,百煉才能成鋼材。老梅的寫作麵比較廣,有小小說、短篇小說、雜文、散文,以及心理、科普等,還有20多個中篇小說。迄今為止,老梅發表的文章遍布全國700多家報紙,200多種刊物,計數百萬字。
老梅寫作有他獨特的秘訣:寫生活中所需要的,寫讀者所喜愛的,寫自己所熟悉的。他把本職工作和業餘愛好巧妙地嫁接起來,選擇了一條“醫文結合”的路子,把文學融合於衛生保健、婚姻家庭、情感心理等現代人所關注的題材之中,著重可讀性和知識性,緊緊地抓住編輯和讀者的眼球。他不寫那種無病呻吟的風花雪月式的文章。即使寫一篇很短的小文章,也要把可讀性擺在首位。他說,讀者看文章好比饑餓的人吃包子,要讓人一口就咬到肉,否則就讓人沒有食欲。正因為“有味”,所以老梅的各種文章,常常被編輯搶著要,被文抄公一抄再抄,被各種刊物轉來載去。這種感覺,真令他幸福得有點痛苦。
老梅擅長諷刺雜文和小小說,不但頻頻在各級報刊亮相,而且常常被各家網站及報刊“無償轉載”。比如,他創作的《遭遇精品女孩》,不僅被國內五十多家報刊采用和轉載,還被香港的刊物轉發。他有不少小小說被一些出版社編入“年度佳作”。
老梅是那種“筆頭厲害、嘴巴不善言”的實幹家。隻要認識他的人,隻要讀了他的作品的人,自會感覺出這是一個率真而又可愛的老梅,並且一定會感覺到,品味他的文章是一種享受。他的文筆幹練,文字簡潔,語言極富張力,而且朗朗上口,讀來如沐春風,句子中不時會跳出“誘笑因子”,逗得你開懷大笑。他的作品,隻要一經上手,便讓人非得一口氣讀完了才覺得過癮!
老梅的文章,常以一種輕鬆而又調侃的筆墨,去勾勒時下紛雜錯亂的芸芸眾生,讓讀者在笑聲中去分析,去思考,令人回味無窮。在老梅第一本書出版之際,請諸位品嚐一下,是不是“味道好極了”?
(作者係新餘市作協主席)
2010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