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又稱情緒智力,是近年來心理學家們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人與人之間的情商並沒有明顯的差別,更多的是後天的培養。總的來說,情商對於我們在生活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於已經超過了智力水平。
第1天智商緊密聯係著情商
陳林是某著名大學的高才生,在校期間成績優秀,多才多藝,畢業之後以十分優秀的成績進入了一家頗有名氣的電子公司。由於陳林的高學曆,而且還是名牌大學畢業生,所以經理就對他青睞有加,非常器重和照顧,而同事們也願意和他交往,以便向他多學習一些專業知識。
可是陳林卻十分恃才傲物,自以為是,不僅看不起想和他搞好關係的同事,而且也不把領導放在眼裏。有一次,經理要陳林負責一件和某公司一起合作的策劃案。由於這次合作對公司非常重要,所以經理交代陳林一定要認真對待這次策劃案,陳林表麵上對經理再三表示會認真對待,可是心裏卻在想:不就是一個策劃案嗎?有什麼大不了的,還要我認真對待?
當陳林向經理提交了策劃案時,經理就挑出了幾處錯誤,而且是有關數據方麵的嚴重錯誤,經理對陳林說:“這是對我們公司很重要的一項合作,如果是裏麵的數據有錯誤,將是十分嚴重的問題。會涉及到公司的利益以及與合作夥伴的關係,有可能會導致整個合作的失敗,甚至以後都不會再有合作的可能……”經理還沒有說完,陳林就大聲地對經理說:“不就是幾個破數據嗎?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不幹了還不行!”說完摔門就走了。
以後的工作中,陳林在和同事相處時,總是抱怨同事這個不對,那個不行,指責別人能力不足,對周圍的事情看不慣,抱怨著和同事一起共事有多麼困難。經過了一段時間,同事們對他變得非常冷淡,領導也不再器重他,幾次提升機會都與他無緣,最後他隻有灰溜溜地遞了辭職報告。
情商感悟:
其實,陳林的智商很高,不僅是名牌大學畢業,而且還多才多藝。可是他卻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失敗。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不僅僅隻靠高智商就行,它同時還與高情商有著緊密的聯係。
第2天智商的誤區
自智商出現百餘年來,智商能在多大程度上預測一個人的未來,這一問題引起了心理學家們的廣泛爭議。為此,美國心理學家做過一項有趣的研究。
1981年,他們挑選了伊利諾州某中學81位畢業演說代表,這些人的平均智商在全校是最高的。
研究發現,這些學生畢業後進入大學,學習期間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到30多歲時卻表現平平。從中學畢業算起,10年後,隻有1/4的人在本行業中達到同齡段的最高階層,很多人的表現甚至遠遠不如同輩。
波士頓大學教授凱倫。阿諾參與了此項研究。他針對這一調查結果指出:“麵對一位畢業致詞代表,你唯一知道的就是他考試成績不錯。而對一位高智商者,你所知道的也就是,他在回答某些心理學家們所編製的智力測驗時成績不錯。但我們無法準確地預測他未來的成敗。”
嘉德納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著重提出了人際智力和自知智力。他認為,人際智力能夠認識他人情緒、性情、動機、欲望,並能作適度的反應;自知智力則能夠根據自己的感受,規範個人的行為。
在這兩類智力當中。嘉德納明確提到了認識自我和他人情緒的重要性,為情感智商的產生作了有利的鋪墊。
情商感悟:
這些年來,人們一直對智商(智力)有一種迷信,就是認為智商(智力)對一個人的成功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可是根據心理學家的觀察,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智商遠遠沒有其情商重要。
第3天情商的由來
1983年,有關情商的啟蒙學說問世。那是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精神狀態》一書中提出的一種理論,並說道人類具有多元智慧。這一理論被大家普遍認可。
1991年,正式提出“情感智商”這一概念。它是由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薩洛維博士和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約翰。梅耶博士首次正式提出的有關情商的概念。
1995年10月,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感智商》一書,並把情感智商這一新的研究成果向大眾介紹,該書迅速成為全球範圍內的暢銷書。一時間,“情感智商”這一概念在世界各地得到廣泛的宣傳。
情商感悟:
情商是一種動力,是一座通向成功的橋梁。“她”對於個人的生存、發展、對社會的進步,對人類的進化,有著關鍵的作用。而對於想成功的人來說,情商是必修的一門課程,是通向成功所踏出的第一步。
第4天提升你我的情商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時候想要提升自己,高情商的朋友也是有必要的。
劉強是一家公司的小職員,他雖然不是一個具有高情商的人。但是他了解情商對生活、對工作、對成功的巨大影響力,他是個聰明的人,於是就用一切辦法提升自己的情商,讓自己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功。公司裏的另一位職員小馬就是人們嘴裏所說的高智商、高情商的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他的朋友們也都是一群有著高情商的人。劉強知道他需要向他們學習,於是就很誠懇地和小馬交了朋友,在以後兩個人的相處中,劉強仔細地觀察小馬做人處世、對待工作與生活的態度和方式,也和小馬的那些朋友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流。慢慢地,劉強發現,自己的情商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不僅在工作上更加遊刃有餘,而且自己的人際關係也比以前好了。和家人之間的關係也比以前更融洽了。
情商感悟:
一個人能否成功,決定權完全是在自己手上的。讓自己的情緒、能力、價值在應該發揮的時候發揮,在能夠發光的時候發光,這就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情商的過程。
第5天情商的測試
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某保險公司曾雇傭了5000名推銷員,並對他們進行了職業培訓,每名推銷員的培訓費用高達3萬美元。誰知雇傭後第一年就有一半人辭職,4年後這批人隻剩下不到1/5。
原因是,在推銷保險的過程中,推銷員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麵對被拒之門外的窘境,許多人在遭受多次拒絕後,便失去了繼續從事這項工作的耐心和勇氣。
那些善於將每一次拒絕都當作挑戰而不是挫折的人,是否更有可能成為成功的推銷員呢?該公司向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裏格曼討教,希望他能為公司的招聘工作提供幫助。
塞裏格曼教授以提出“成功中樂觀情緒的重要性”理論而聞名,他認為,當樂觀主義者失敗時,他們會將失敗歸結於某些他們可以改變的事情,而不是某些固定的、他們無法克服的困難,因此,他們會努力去改變現狀,爭取成功。
在接受該保險公司的邀請之後,塞裏格曼對1,5萬名新員工進行了兩次測試,一次是該公司常規的以智商測驗為主的甄別測試,另一次是塞裏格曼自己設計的,用於測試被測者樂觀程度的測試。之後,塞裏格曼對這些新員工進行了跟蹤研究。
在這些新員工當中,有一組人沒有通過甄別測試,但在樂觀測試中,他們卻取得“超級樂觀主義者”的成績。
跟蹤研究的結果表明,這一組人在所有人中工作任務完成得最好。第一年,他們的推銷業績比“一般悲觀主義者”高出2l%,第二年高出57%。從此,通過塞裏格曼的“樂觀測試”便成了該公司錄用推銷員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
情商感悟:
塞裏格曼的“樂觀測試”實際上就是情商測驗的一個雛形,它在保險公司中取得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證明,與情緒有關的個人素質,在預測一類人能否成功中起著重要作用,也為“情感智商”這一概念和理論的誕生,提供了實踐上的有力支持。
第6天成功者都具備高情商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個外國記者突然向周恩來提出一個敏感的問題:“請問總理閣下,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意在譏誚中國貧窮,靠發行鈔票維持市場的運作。周恩來看了一眼那個記者,然後不假思索、一板一眼地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源嘛,據我所知,一共有18元8角8分。”這個數字令在場的中外記者為之愕然。稍停片刻,周恩來進一步解釋道:“中國人民銀行迄今發行了麵值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等十種主幣和輔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最後,周恩來還補充了一句:“中國人民銀行是由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人民政府授予全權發行的金融機構,信譽卓著,幣值穩定。”
還有一次,在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西方記者問周恩來:“請問總理閣下,中國現在有沒有妓女?”這個問題一出,招待會的氣氛頓時凝固。周恩來雙眼盯著這位記者,泰然自若地說道:“有!”這一個“有”字立即在全場引起了騷動。周恩來接著說:“在中國台灣省就有嘛。”話音剛落,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