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在路上”,這是一個引人遐思的概念。我們常常行走在路上,身體在作物理遷移運動,心靈在進行著或平淡或激烈的思想運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在路上的時間,超過我們休息或者工作的時間。我們也許永遠行走在路上。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往往感慨時間的匱乏,喟歎與孩子共處的時間太短。我倒認為,交流無處不在,隻要我們的心與孩子是相通的;時間無處不存,隻要我們有心。在路上,就是我們成人陪孩子一起長大的一個很好渠道。如果你和孩子在一起,可以陪他在路上一起玩耍、交流,身體力行地影響孩子的成長;如果你沒有和孩子在一起,也可以讓你的愛心陪伴他,讓自己在行走的路上為孩子的成長而示範。

(一)回鄉之路

一直以為,人是需要根的,故土就是我們的根。沒有故鄉情結的人,或多或少是顯得有些貧乏或者蒼白的。我們不一定要守著故土而老去,但我們一定要對其有認同感。正是基於這種想法,在兒子遠離家鄉生活了5年之後,我們帶著他踏上了歸程,回故鄉定居。

從此,他知道這個湖泊縱橫的地方是他的家鄉,知道這裏是雲的故鄉、夢的搖籃,知道了這裏是仙女下凡的祥瑞之地。

我想,兒子長大了以後,想必還是要像我當年一樣,背負行囊行走在路上的。因為外麵的世界更加精彩,因為男人的腳步是天生要用來丈量大好山河、美麗大地的。但我也知道,即使他在路上,他那時候一定心中有根了。這根,就是父輩的家鄉,也是他自己的故園。

(二)上學之路

兒子上幼兒園,基本是我們陪過來的。兒子剛上小學那會,我是辭職在家學習、充電、休憩的,當然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陪兒子。我的想法是:工作可以再找,而兒子的童年隻有一次,我陪他過童年也隻有一次,尤其是在孩子初入學堂的啟蒙期,更是顯得重要無比。

那兩年,隻要有空,我或妻非常願意陪孩子一起上學、放學。可能和很多家庭不太一樣,我們不太喜歡開車或者騎車送孩子上學,除非天氣不好。我們更願意和兒子一起步行走在上學、放學的路上,讓他自己背書包(盡管他剛步入小學之門時隻有5歲),而兒子也總是蹦蹦跳跳、開開心心地和父母走在學校和家的路上。

在路上,我牽著他的小手,給他講過馬路的注意事項,並讓他“指揮”我一起過馬路。在路上,我問他在學校的見聞和上課、下課的很多故事,蹲下身來,和他一起交流看法。在路上,我們曬著秋日燦爛的太陽,講著各種有趣的事兒。在路上,我也會偶爾抱一抱、或者背著他走一小段路程,讓他再次感受父親的偉岸脊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