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烈士陵園的冷清,看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缺失(1 / 1)

從烈士陵園的冷清,看當前愛國主義教育的缺失

(一)

我一直對革命先烈們心存敬意。這種敬意,是由衷的,是天生的,是源於我內心的一種樸素的真摯情感。這不僅僅是因為八十高齡的老父親曾經是抗日戰爭中的兒童團員、解放戰爭中的地方民兵、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殺敵英雄,也不僅僅是因為同胞大哥是70年代的老兵,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我把這種敬意作為自己的一種信仰。

盡管現在是一個普遍缺乏信仰的物欲化時代,但我想人總需要一種內在的、精神化的東西來讓自己活得豐富一些、堅韌一些,因為我很怕在這個時代迷失了自己。同樣地,我也希望把這種精神化的東西傳承給自己的孩子——當然,我希望這種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式的,而不是單純說教式的強迫。

是的,我們的確需要一種信仰。而我,還有我寄予希望的孩子,選擇了對曆史的不忘卻,選擇了對革命先烈們心存敬意。

(二)

4月4日清明節那天,我帶著兒子去了本地唯一的烈士陵園,祭奠那些長眠於地下的革命先烈。

該落雨成絲的時節,雨未紛紛,豔陽卻當春高照。陵園裏很幽靜,沒有我想象中的悼者如織。我們在裏麵安靜地呆了近一個小時,總共隻遇到大約不到十個人。紀念碑下散落著一些鮮花,但是不多;而各個石碑前,除了偶爾有一束鮮花,大多是空的。平日裏我也偶爾來過,人雖然少,但我想清明前後來此悼念的人會多一些的,卻不曾想這一天也是人影稀疏。

仰視著那高聳的烈士紀念碑,注目著那些林立的大理石碑,憶想著那些長眠地下的忠魂,我輕輕燃起三支煙,放在無名烈士墓前。凝視著嫋嫋燃起的輕煙,我心裏除了懷有一種虔誠、一腔敬意、一份思憶,還有一種淡淡的哀愁和失落。

為什麼呢,為什麼?作為本地唯一的烈士陵園,為什麼清明前後來此奠祭的人這麼少?難道那些慷慨悲壯的往事,真的隨著歲月的流逝已經被深埋地下了嗎?難道那些英烈忠魂已經距離我們很遠了麼?

站在莊嚴肅穆的陵園,兒子在一臉虔誠地默讀著那些碑文,而我則無語。

(三)

從烈士陵園的冷清,我看到了當前國人尤其是孩子們愛國主義教育普遍缺失的一個側影。

很多往事,可以慢慢銷蝕,而有些東西,卻應該永遠被我們、我們的後輩銘記。隻有這樣,孩子們才會珍惜和平、珍愛幸福,才會珍惜生命、珍愛生活。我們生活的時代,總是在大步向前。現代社會,人的價值觀、生活觀日益多元化,孩子們的價值取向也更多地與全球同步。我們沒有辦法苛求他們和我們保持一致,也沒有權利苛責他們的精神家園是否迷失。但我們成人還是有能力、有條件去教他們記住一些該記住的曆史,保留一些永遠也不應該忘記的記憶。這樣,不是讓孩子們沉浸在悲壯甚至痛苦的歲月痕跡中,而是讓他們知道:原來,我們的生活是這樣換來的;原來,我們的生命和幸福是應該這樣用來珍惜的;原來,有時候我們的自作聰明顯得多麼渺小;原來,我們可以更好地在陽光下生活、奮鬥。

我想,我們的相關部門完全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比如把烈士陵園以及更多的地方列為愛國主義和精神文化的教育基地,並用切實的行動和措施落到實處,讓它們起到實際的作用。我們的學校和老師,完全可以組織更多的孩子在合適的時機來實地了解我們的曆史。我們的家長,完全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的孩子,傳承給他(她)一些正麵的積極的曆史觀、是非觀、生命觀、幸福觀。

因為,為了更幸福、更快樂地生活,我們的確需要一段不被忘卻的曆史,需要一種不被侵蝕的信仰。

(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