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參考文獻(3 / 3)

【明】朱國楨撰,繆宏點校:《湧幢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明】朱槐輯評:《明詩平論》,清初刻本。

【清】朱彝尊:《明詩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993年。

【清】朱彝尊:《靜誌居書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

【明】祝時泰等撰:《西湖八社詩帖》,清鈔本。

《明神宗實錄》,台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所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本微卷影印。

【清】佚名:《麟兒報》,《明末清初小說》,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清】佚名:《平山冷燕》,《明末清初小說》,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

研究文獻

阿英:《明末的反山人文學》,《阿英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阿英:《屠赤水的小品文》,《人間世》,第三期,1934年。

阿英:《〈景船齋雜記〉》,《人間世》,第六期,1934年。

阿英:《關於莫廷韓》,《人間世》,第六期,1934年。

葛曉音:《讀王百穀〈謀野集〉》,《人間世》,第九期,1934年。

【英】安東尼·吉斯登:《社會的構成》,李康、李猛譯,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美】艾德華·薩依德:《知識分子論》,單德興譯,香港:麥田出版股汾有限公司,1997年。

【日】川合康三:《中國的自傳文學》,蔡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

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程千帆:《程千帆詩論選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葛曉音:《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何芳洲:《詩國高潮與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製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郭潤濤:《中國幕僚製度的特征、形態及變遷》,《中國史研究》,第一期,1997年。

郭潤濤:《官府、幕友與書生——“紹興師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郭英德:《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曰】溝口雄三:《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何芳洲:《讀王百穀傳》,《人間世》,第二十九期,1934年。胡行之:《〈讀書鏡〉掇拾》,《論語》,第五十八期,1935年。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曆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黃卓越:《佛教與晚明文學思想》,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胡行之:《貧士的幽默》,《論語》,第一百九期,1937年。

林語堂:《狂夫之言》,《論語》,第一百十期,1937年。

江寄萍:《屠隆的書牘》,《人間世》,第八期,1934年3。

李洵:《下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林語堂:《〈冥寥子遊〉跋》,《人間世》,第四期,1934年。

劉澤華主編:《〈梅花草堂筆談),《人間世》,第八期,1934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複古運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劉澤華主編:《士人與社會》(先秦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牛建強:《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牛建強:《明代山人群體的生成所透射出的社會意義》,《史學月刊》,第二期,1994年。

夏成淳:《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社會風尚理論擬構及運用》,北京圖書館博士論文庫。

戚世雋:《明代雜劇研究》,廣卿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6年。

尚小明:《學人遊幕與清代學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王愷:《公安與竟陵——晚明兩個“新潮”文學流派》,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王能憲:《世說新語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吳承學:《晚明小品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吳承學、李光摩編:《晚明文學思潮研究》,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吳存存:《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夏鹹淳:《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夏鹹淳:《陸雲龍考略》,《明清小說研究》,第四期,1988年。

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譜》,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生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蕘公:《談明季山人》,《古今》,第十五期,1943年。

餘英時:《士與中國文化》,北京:三聯書店。

於迎春:《秦漢士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樂黛雲、張輝主編:《文化傳遞與文學形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

趙樹功:《中國凡牘文學史》,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周明初:《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周群:《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作人:《風雨談》,湖南:嶽麓書社,1989年。

周作人:《瓜互集》,湖南:嶽麓書社,1989年。

左東嶺:《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

左東嶺:《李贄與晚明文學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