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小品文體辨析(1 / 3)

小品是最有山人特色的文化產品,不過,在進一步研究之前,先要對“小品”概念進行必要的辨析。

“小品”一詞源出《世說新語·文學》:“殷中軍讀小品。”下劉孝標注:“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義指佛經的節略本。至明代,人們也仍舊在本義上使用小品一詞,如王稚登《與王季孺太史》:“不如半偈頭佗,坐十尺須彌座,口琅琅談蓮花小品,聽者莫不五體投地也。”屠隆《要言》;富貴人好為矜莊之色,雖一口說盡小品,吾不信其胸中超然。這裏的“蓮花小品”、“小品”都是指節本佛經。意指文學創作的小品概念出現較晚,最初人們用“小文”、“小文小說”的概念進行表述,袁宏道《識伯修遺墨後》說袁宗道喜書寫白居易的閑適詩,或小文,或詩餘一二幅袁中道《答蔡元履觀察》:“今東坡之可愛者,多其小文小說;其高文大冊,人固不深愛也。”陳夢槐《東坡集選》五十卷,所選文分三大類:小文類,包括誌林、雜記、雜文、書後、書事、尺牘、讚、銘、頌、偈、箴、疏、序;文類,包括記、傳、書、啟、祝文、祭文、墓誌、碑文、擬作;大文類,包栝策問、策略、策別、策斷、論、表、內外製、詔敕、批答、表本、奏議。所謂“小文”、“小文小說”主要就是陳夢槐所分三大類中的“小文類”3當然也包括“文類”。較早將小文與小品作類比的是陳繼儒,《蘇長公小品敘》雲:“如欲選長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雋異者置前其論、策、封事,多至數萬言,為經生之所恒習者稍後之。如讀佛藏,先讀阿含小品,而後及於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經他一說,“小品”一詞遂為人們廣泛接受,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不過,“品”字有品評、品級之義,“小”字則有自謙之義,以與館閣文字之類的經世大文相抗衡,“小品”合為一詞代表的是一種閑散雅致的趣味,還沒有被賦予文體分類學上的意義。因此,“小品”一詞晚明的使用有很大的隨意性,既指佛經,也指諸子,如陳深編選《諸子品節》一書,分內品、外品、小品,所謂內、外、小隻是編者對諸子重要性、等級性的一種表述,其中小品指《說苑》、《論衡》、《中論》等。文人別集也可稱小品,如陳繼儒的《晚香堂小品》、王思任的《文飯小品》。推而廣之,八股文中的小題文也稱小品,繪畫作品也可稱小品,如張岱《琅環文集》卷五有《跋徐青藤小品畫》。選集、叢書皆可稱小品,如陸雲龍《皇明十六名家小品》、華淑的《閑情小品》、陳天定《古今小品》、鄭元勳《媚幽閣文娛》(卷首題《時賢雜著小品》)。筆記也當然可以稱為小品,如朱國楨的《湧幢小品》、田藝衡的《煮泉小品》、潘之恒的《鸞嘯小品》。真可謂五花八門,任憑個人喜好。

係統對“小品”一詞進行規範的是《四庫全書總目》。綜合《四庫全書總目》中“小品”一詞的使用,有以下幾種:1.小品。《書畫史》提要:“尤不脫小品陋習”《畫禪室隨筆》提要:“皆小品閑文”,《文海披沙》提要:“不出當時小品之習”。2.明人小品、明季小品。《荔枝通譜》提要:“不脫明人小品習氣。”《幾上語》、《枕上語》提要:“明人小品,濫觴於此。”同卷《錢子測語》提要:“不出明人小品之習。”《花史左編》提要:“不出明季小品之習。”《遵生八箋》提要:“不出明季小品積習。”3.清言、清言小品。《木幾冗談》提要:“劄記清言。”《學問要編》提要:“亦全類明萬曆以後清言小品蹊徑。”4.隨筆小品、短章小品。《蔬齋屝語》提要:“皆隨筆小品。”《文瑑清娛》提要:“是書於諸選本類書中采摘其短章小品。”這些作品除《文瑑清娛》屬集部總集類外,其他皆分屬子部?藝術類,或譜錄類,雜家類。這表明《四庫全書總目》在目錄學上為“小品”進行了限定,在嚴格定義的基礎上為“小品”界定了其文體分類學意義上的稱謂。子部?小說家類雖未用“小品”一詞,但細究四庫館臣的評價,也應該屬於小品。這些作品或可總稱為“小說”,因為“小品”的性質與“小說”十分接近,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雲:“小說者流,或騷人墨客,遊戲筆端,或奇人洽士,彙羅寓外,紀述見聞,無所回忌,覃研理道,務極幽深。”《四庫全書總目》的撰寫距明代不遠,它將紛繁複雜隨意性很強的“小品”一詞的用法加以統一,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概念。更主要的是《四庫全書總目》的這一認識是建立在對晚明小品的綜合分析基礎上,符合晚明小品流行的現實以及人們的習慣認識。也就是說,“小品”在明代主要指筆記雜纂、筆記小說一類的作品,這應該更接近明人對小品的基本認識,本節即在這個意義上使用“小品”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