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經常說,老母雞湯燉得時間越長,雞湯中的營養也就越大,因為雞肉中的營養基本上都溶解在湯裏了。但是,也有不同的聲音,認為雞肉的營養都差不多,雞湯的補進功效並沒有那麼有效。那麼,著兩種說法哪種更有道理呢?
就營養而言,老母雞的營養並不比其他雞肉高很多,隻不過是燉湯食用味道更濃厚鮮美。
這是因為,蛋白質和脂肪等是雞肉的主要營養成為,而老母雞和仔雞當中含有的這些營養成分含量相差無幾,隻不過是,老母雞由於年齡大,其肉質中所含的肌酐、肌酸等產生鮮味的含氮浸出物更加豐富,故此,用老母雞燉出的雞湯味道更濃厚、鮮美。但是,這些含氮浸出物,隻是起到了“提味”的效果,除此之外營養價值並不高。
燉雞湯通常來說1個小時到1.5個小時就可以了。燉的時間過長反而會讓雞湯中的營養降低,無論雞湯燉多久,雞肉中的營養成分也隻有5%~10%溶解在湯裏,剩下的大部分營養都留在雞肉當中。所以,喝雞湯不吃雞肉的做法是不對的。
很多人都認為殺活雞燉湯,才可以燉出的雞湯味道最鮮美。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在冰箱冷凍室裏放3~4個小時再取出解凍燉湯,這樣燉出的雞湯味道才更鮮美。這和不要吃鮮魚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活魚宰殺後,魚肉的肌纖維逐漸出現僵直的現象,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不能充分的分解產生氨基酸,而氨基酸正是魚肉鮮味的主要成分。然而魚體從高度僵硬,逐漸開始向自溶階段的時候,魚肉當中大量的蛋白質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才可以逐漸分解為人體容易吸收的各種氨基酸。
到了冬季,正是到了補進的好時節,但是需要提醒大家,雞湯中的脂肪含量較高,大量補進對身體是不利的。
一定要注意:這樣吃雞蛋最危險!
雞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食物,曾有專家說,每個人一天需要兩個雞蛋,因為雞蛋中含有豐富的人體所需的蛋白質,是人類健康的源泉。然而並不是所有吃雞蛋的方法都是有益於這些蛋白質的吸收,以下就是幾點需要注意的。
1、忌吃未熟雞蛋
雞蛋蛋白含有抗生物素蛋白,會影響食物中生物素的吸收,使身體出現食欲不振、全身無力、肌肉疼痛、皮膚發炎、脫眉等症狀。雞蛋中含有抗胰蛋白酶,它們影響人體對雞蛋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未熟的雞蛋中這兩種物質沒有被分解,因此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雞蛋在形成過程中會帶菌,未熟的雞蛋不能將細菌殺死,容易引起腹瀉。因此雞蛋要經高溫後再吃,不要吃未熟的雞蛋。
生雞蛋的蛋白質結構致密,有很大部分不能被人體吸收,隻有煮熟後的蛋白質才變得鬆軟,人體胃腸道才可消化吸收。生雞蛋有特殊的腥味,會引起中樞神經抑製,使唾液、胃液和腸液等消化液的分泌減少,從而導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2、忌吃煮老的雞蛋
雞蛋煮得時間過長,蛋黃表麵會形成灰綠色硫化亞鐵層,很難被人體吸收。蛋白質老化會變硬變韌,影響食欲,也不易吸收。
3、雞蛋不宜與糖同煮
雞蛋與糖同煮會因高溫作用生成一種叫糖基賴氨酸的物質,破壞了雞蛋中對人體有益的氨基酸成分,而且這種物質有凝血作用,進入人體後會造成危害。如需在煮雞蛋中加糖,應該等稍涼後放入攪拌,味道不減。
4、煮熟的雞蛋用冷水浸後忌存放
一些人常將煮熟的雞蛋浸在冷水裏,利用蛋殼和蛋白的熱膨脹係數不同,使蛋殼容易剝落,但這種做法不衛生。因為新鮮雞蛋外表有一層保護膜,使蛋內水分不易揮發,並防止微生物侵入,雞蛋煮熟後殼上膜被破壞,蛋內氣腔的一些氣體逸出,此時雞蛋置於冷水內會使氣腔內溫度驟降並呈負壓,冷水和微生物可通過蛋殼和殼內雙層膜上的氣孔進入蛋內,貯藏時容易腐敗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