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賀歲篇為虺弗摧,為蛇若何(1 / 1)

本生活在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卻被卷去一件又一件的謎團中來。背井離鄉總會讓人望洋興歎,對於不知去向的父母,對於未卜迷惘的前途,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來到十九域,代替吳七的身份加入了新的世界。

我來到這裏一年了,維持著一個不大不小的圈子,結識了各種身份的朋友,見到了21世紀的地球上所沒有的東西,所不曾發生的事,也聽到了從零口中說出的鮮為人知的創世說。

天地開辟之初,盤古出生在了灰蒙蒙的混沌中,一萬八千年,天和地分開,鮮明而輕盈的那部分上升為天空,混濁而沉重的部分就下降成為了大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大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也每天長高一丈,就這樣又過了一萬八千年,數字從一開始,建立於三,成就於五,壯盛於七,到九為最大,所以天空離大地的距離是九萬裏。(出自《藝文類聚》卷一引《三五曆經》)

如此又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地間出現了兩隻的野獸,一隻是生活在昆侖山的西麵,形狀像狗,四條腿,長著長毛,好像熊,但沒有爪子,有眼睛,但是看不見,走不動,有兩個耳朵,但是聽不見,它有胸腹,但沒有五髒六腑,有一根直腸自上而下。它就是混沌。(出自《神異經.西荒經》)

另一隻生活在西北海海外,赤水的北邊,在章尾山——也就是鍾山,長著人的臉,蛇的身子,渾身紅色,身長千裏,眼睛豎生,眼臉是兩條直縫。當它閉上眼睛的時候,天地就變為黑暗,當它睜開眼睛的時候,天地又馬上變得明亮,他不吃東西,不睡覺,也不呼吸,隻是吞一些風和雨,它能照亮九重泉壤的陰暗,它叫燭龍。(出自《山海經.大荒北經》)天門日行光,不能至,常有龍神口吐火焰,所以叫燭龍。

西北的大荒漠中有兩座金柱,柱高百丈,這裏是上天的地方,叫天門。(出自《神異經.西北荒經》)

這天,天神盤古召集這兩隻野獸前往天庭,混沌不能移動,隻發出震天的吼叫,燭龍未能抵達,但口吐通天的火焰。

盤古大怒,命令河神巨靈趁兩隻野獸還不夠強大,將兩隻野獸擊殺,並讓他們的身軀化作天地間的草木,風雨和雷電。

兩座華山,本是一座山,它在河的中央,河水必須饒山而流,巨靈見此,用手把華山山峰掰開,用腳把山腳也分開,從中把華山分為兩半,以便於河水流淌,他就是河神巨靈,擔任守衛天宮天門的重任,力大無窮。(出自《搜神記》卷十三)

為虺弗摧,為蛇若何?

燭龍本生活在海中,與巨靈有著交情,巨靈隻殺死了混沌,混沌死後化作天地間的黑暗,巨靈為燭龍在海中撕裂海底,建造燭龍殿,燭龍殿就是如今的十九域。

燭龍在海下蜷縮一萬八千年,終於破水而出,直衝天門,與盤古大戰數日,最終盤古落敗,打破了天庭。

盤古死後的骨頭化為山和樹木,身體變為大江大海,血化作淮河和水溝,毛和頭發變為樹木。(出自《廣博物誌》卷九)

燭龍也在那一戰後身負重任,由於適應在燭龍殿中陰冷的環境,戰後又返回燭龍殿養傷。

陸地上女媧開始造人,並且冶煉五色石頭來補天上的缺口,斬斷了鼇的腳來頂立天的四邊。(出自《列子.湯問》)

天地初開之時,混沌住在昆侖山腳下,女媧和伏羲住在昆侖山上,混沌死後,女媧又完成了造人和補天的任務,回到昆侖山,與伏羲結為夫妻。(出自《獨異誌》)

伏羲卻感覺不自然,覺得燭龍雖深居海下,卻依舊存在卷土重來的可能。

於是借著龍馬背上的圖案,一和六在下邊,二和七在上邊,三和八在左邊,四和九在右邊,五和十在中間,伏羲發明了八卦。(出自《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並用八卦封印了燭龍殿的出口。

句芒有著人的麵龐,鳥的身子,白色的衣服。(出自《山海經圖讚》)由於從出生開始就被其他同齡人稱做怪人,盡管有超凡的才能,還是被人唾棄,於是在伏羲封印燭龍殿之前,進入其中。

句芒在燭龍那裏得到了重用,句芒幫助燭龍在十九層的燭龍殿中創造了生靈,燭龍稱燭龍殿以後不能被人類小兒稱雄,於是僅將燭龍殿的前六層交給人類管理,在剩下的十二層中創造了強大的魔獸,並且把最後一層當做自己的墓葬園。

句芒幫助燭龍完成一切,燭龍也安然閉上了眼睛,而句芒並沒有將燭龍安葬在墓葬園,隻是將燭龍的屍骨化作十九域中的山川河流,而且用燭龍體內炎炎不息的烈火變成十九域的太陽,由於太陽的灼熱,每隔一段時間,伏羲的封印就會有漏洞,進而一些凡人進入十九域,或者十九域的人走進凡塵。

故事看似在這裏有了尾聲,

不,故事還在繼續,

不,故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