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門立雪
遠在北宋時期,福建將東縣有個叫楊時的進士,他特別喜好鑽研學問,到處尋師訪友,曾就學於洛陽著名學者程顥門下。就在程顥死後,楊時又到了其弟程頤門下,在洛陽伊川所建的伊川書院中求學。
那時,楊時正值四十多歲,可謂學富五車,但他仍謙虛謹慎,一心向學,不驕傲,不煩躁,尊敬師長,敬愛朋友,深受程頤的喜愛,被程頤視為得意門生,得其真傳。
某天,楊時與一起學習的遊酢向程頤同時請求學問,卻正好遇上老師在屋中打盹兒。楊時便勸告遊酢不要驚醒老師,於是兩人靜立在門口,等著老師醒來。沒過多久,天便飄起鵝毛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楊時和遊酢仍然立在雪中,遊酢實在凍的受不了,幾次想叫醒程頤,都被楊時阻攔住了。直到程頤一覺醒來,才赫然發現門外的兩個雪人!自此,程頤深受感動,更加看好楊時,並更加用心的傳援學問,楊時不負眾望,終於學到了老師的全部學問。後來,楊時回到南方傳播程氏理學,且形成獨家學派,被世人稱為“龜山先生”。
於是,後人便用“程門立雪”這個典故,來形容那些誠心專誌求學師門、尊師重道的學子。
2.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這個成語包括兩個曆史典故,“囊螢”出自《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映雪”則出自《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
晉代車胤自小好學不倦,可是由於家境貧困,沒有錢買燈油在晚上讀書。因此,到了晚上他隻能背誦詩文。一個夏夜,他正在屋外苦心誦書,忽然看到原野裏有許多如星星一樣的螢火蟲在空中飛舞。於是他突發奇想,“螢火蟲的光亮在黑夜裏不正如燈一樣嗎?這樣我就能夠徹夜苦讀了!”想到這,興奮之餘便找來了白絹,隨手紮成一個小口袋,抓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在裏麵。果然不出所料,可以當燈使用。有了這樣的燈,車胤每天苦心學習,堅持不懈苦讀,學識越來越豐富。
此外,晉朝的孫康也是由於家貧而無法挑燈夜讀,所以隻能早早入睡,但是他認為這樣隻會虛度光陰。一個冬夜,雪下得特別大,白茫茫一片。夜半時分,寒氣逼人,讓孫康不得不從睡夢中驚醒,但他意外地發現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這才發現那是雪映射出微光。於是他倦意全無,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讀書機會。他馬上翻身起床,拿出書卷,來到屋外。白茫茫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亮堂多了。
孫康已經顧不上寒冷,馬上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或是搓搓手。從此以後,孫康每逢下雪的夜晚,他都會抓住讀書的好機會,專心致誌地讀書。正是憑著他的這種學習精神,才使得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最後他入朝為官,成為學富五車的一代名士。
3.齧雪吞氈
這個成語典故來自《漢書·蘇武傳》,是說守節牧羊的蘇武為堅持民族氣節誓不屈服匈奴,而甘願在冰天雪地中過艱難困苦的生活。
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漢武帝天漢元年,蘇武以中郎將出使匈奴,單於留不遣,欲降武,乃幽武於大窖中,絕其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終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