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為此篇,我猶豫了很久,因為我不知道這個篇章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如果是論述文,必然有些難懂;如果是故事文,必將損失大量的功能。但有些東西必須以嚴肅的方式呈現,所以我選擇了論述。
人類發展至今,科技的進步可謂突飛猛進,已經達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然而社會的架構和分配卻並沒有獲得相應的成長,這或許是科技進步的太快,人類並沒有完全適應的原因。
歐美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獲得了科技革命的成果,經濟發展的已經相當成熟,其國內也擁有數量眾多的社會學人才,然而其完全以市場經濟為調節方式的社會結構並沒有獲得理想的效果。
空口無憑。近代史上,曾經爆發多次金融危機,每次危機都席卷了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無數財富和物資化為烏有。美國的資本家將牛奶傾入河流,棉花、茶葉付之一炬,蘇聯的產業鏈失衡,人民的生活資料匱乏,甚至導致其最終解體。甚至在不久前的2008金融風暴中,無數企業破產,證券市場的流動資金被席卷一空。
當然了,在金融危機的間隔期人們的生活還是非常穩定的。但是,無論在哪個國家,在哪個行業,人們都能感覺到來自生活的巨大壓力。一旦生活有略大的變動,很可能陷入入不敷出的尷尬局麵。比如失業、公司效益下降、買車買房等。即使被人傳的神乎其神的所謂土豪,他也隻能小心翼翼的過日子,根本不存在揮金如土之說。
這一切,你知道為什麼嗎?你知道你手裏的錢幣究竟有什麼意義嗎?國家的GDP又代表了什麼呢?
以上都是糾纏人類數百年的重大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慎重對待。為此,我們先建立一個社會經濟模型。
任選出10000人組建一個微型社會,其中有100人進入飲食行業,100人進入農場,100人當了飼養員,100人進入服裝業,100人進入汽車製造,100人進入建築行業,100人進入高科技研發……
在這個微型社會中,添加足夠的物資,讓他們勞動,他們就會生產出各種人們需要的物資。飲食業提供食物,服裝業提供衣服,汽車業提供汽車,科研團隊提供新的科技,以使人們更輕鬆的勞動並獲得更高的效率,金融業則提供貨幣以方便交易……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生產出越來越多的物資,變得越來越富有,工作也越來越輕鬆……然而這裏卻出現了一個致命問題:每個行業都無法生產其他行業生產的物資,而本行業內的商品卻已經堆積如山,交易陷入停滯。這就是所謂的產能過剩。
在這樣的條件下,企業家為了利益,隻得裁減員工以節省開支,被裁員工為了生活,也不得不降低消費水平以削減生活開支。這就更加重了各行業的壓力,使更多的商品堆積起來。不過,為了社會的穩定,企業家還有一個辦法維持公司的生存,那就是提高商品價格。價格高了利益自然更高,這樣就不至於破產。然而這樣做並沒有什麼效果,人們為了生存,拚命的壓縮開支,消費的越來越少。
這樣你就可以看到問題了:物資是人們生產的,人們卻無力購買隻能握著幹巴巴的錢幣幹瞪眼。另一方麵,各大行業的商品卻堆積如山,甚至於到了黴變的程度。有時候我甚至在想,人類生產這些東西應該是給外星人準備的吧?不然人們每天省吃儉用、努力工作的幹什麼?
有一天外星人降臨地球第一句話或許是:啊,這個星球的生物真奇怪。每個家夥都忙碌碌的,明明很喜歡某種東西,卻偏偏不買,明明很多東西沒人要,卻還生產。看來人類早就知道我們要來地球,為我們準備好一切了,哈哈。
人類,是一個喜歡追尋知識的物種。所以,每個人都想要找到問題解決的辦法。更何況經濟問題帶來的結果實在是太嚴重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歐美為了搶奪歐洲霸主地位,以獲得更多的殖民地用來擴大市場。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一次次的金融危機不斷疊加,導致人們生活步履維艱。衝天的怒火無處發泄,隻得用戰車和火炮將鬱悶傾瀉到別的國家。
這裏有一個有趣的現象,任何懂點曆史的人類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希特勒種種過激行為都獲得了歐美各大帝國的默許縱容,包括擴軍備戰,兵發萊茵河,侵吞周邊領土。甚至歐美各國領導人秘密會晤,達成暗黑協議將某些領土送給法西斯德國。歐美各國不是不知道希特勒的軍國主義,連相隔千裏的蘇聯都預感到了危險,並與之結成同盟,何況他們這些鄰居。他們之所以冒著巨大的風險與希特勒合作,是因為德國工業特別發達,軍隊戰力強。在當時的巨大金融風暴中,希特勒采用強硬手段居然奇跡般的恢複了經濟的正常運轉。而它的鄰居們,卻還在為不斷爆發的起義和失業人口愁眉不展。他們甚至在心裏想,是不是應該向希特勒學習一下?
可惜,希特勒沒有給他們思考的機會,閃電般吞並了整片歐洲大陸。通過這一點,我們也可以看到當時的政界包括希特勒都已經對當時的經濟束手無策。雖然希特勒的強硬手段在經濟上獲得了強烈的視覺效果,比如三年內讓每戶德國公民在每天都能吃上麵包,喝上牛奶葡萄酒。但並沒有在本質上改變當時經濟蕭條的本質,最後隻能用戰爭來宣泄民眾的憤怒,用破壞來消磨過剩的生產力和生產資料。同樣空口無憑:納粹黨黨綱可以證明一切!
在歐洲的發展進程中,有些論壇將之看成是歐洲共同體的一次失敗的嚐試。無論如何,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都是無法忽視的了。
在曆史上,也有很多人嚐試對市場以及經濟進行理性分析,甚至用數學方法推導出令人驚訝的理論和公式。馬克思是被人稱作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石,它的理論常常作為反對資本主義的最佳武器。然而其中對經濟的分析摻雜了太多批判因素,論證市場以及商品的方法抽象而不可信。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卻可以使陷入停滯的市場活躍起來。比如8小時工作製,提高工人待遇等。然而他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將人們的目光轉向了資本家,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這裏根本無需過多解釋,把馬克思奉為神明的蘇聯結局如何?資本主義經濟學家則更傾向於市場的自我調節,同樣漏洞百出。
經濟學的意義不是在於高深的理論,而是使各行業人員明白其職能所在,並協同其他行業的成員將周圍變得更加完美。
這樣,我們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先看問題:商品堆積,工廠停產,工資不高。工人不好過,領導甚至資本家亦然,破產的事情並不稀罕。
要解決問題,我們必須要把它分析的透徹明晰,解剖的一絲不掛。在一個科技發達、產能過剩的社會中,物質堆積如山,民眾卻無力購買。這為什麼?
為了穩定!因為曆史上曾經爆發出無數次通貨膨脹的危機,慘痛的教訓讓人不寒而栗。為了維持現狀,高層隻需一個辦法:讓你沒錢!簡單粗暴但非常實用。在數十億的社會群體中,隻要每個社會單元無法積累過多的資金,就可以有效限製在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貨幣貶值也就成了天方之談。可惜,近幾年的金融危機又給人上了爽歪歪的一課。對於金融風暴,有些事情我不想說,為了顧全大局,我不得不舍棄某些方麵的事實。所以有些內部人士完全沒有必要牛皮哄哄。
在這裏我必須來個二次解釋,因為上麵的說辭固然簡單,但還是會有人不明就裏。通俗點說吧!在最為龐大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群中,他的固定工資永遠都是足夠生活,但無論怎樣省吃儉用,他都無法很簡單的購買某些物品。也就是說,他花出去的錢少於所得,但在幾年內剩餘的錢不會輕易花出去。那麼,在市場上流通的錢的總量就會非常穩定,市場也就安穩如山。當然,有些土豪不在乎,然而土豪隻能當一次,那點資金流入市場屁用沒有。
有些人會有不同的見解:我去你媽吧,老子一月工資一萬多!我隻是笑笑,那麼你很牛逼!然而,你每天吃喝穿用的錢不管多不多,基本都是固定的。那麼市場依然固定。你手裏的剩餘資金拿來做什麼?買車?當然要豪車,一輛價值1000萬。買房?中等城市繁華地區100平米價值700萬,去吧比卡丘,房子60年後收回國有,你兒子繼續為一張大床奮鬥!
唔,還是嚴肅點吧!你工資高了,那麼品味自然也不能低對吧?那麼消費水平也要高起來。房車也不能失了身份,這就代表著你在幾年內同樣得省吃儉用,市場黑洞洞的大嘴時刻等著你手裏的幾百萬海量錢幣。當然,有些人比較叛逆,我特馬就喜歡便宜東西,我一年換個車,一年買個城鄉房。我首先給你個讚,但是我隻能預想到兩種結果:你的院子成了二手車交易市場,你卻窮的吃不起肯德基。你的房產到處都是,然而你卻隻能真正擁有一處,也就是住的那所。或者,你被送去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
綜上所述,無論如何,人們在以生存為基礎的消費之後,都會做些儲蓄的舉動。在這裏我簡單解釋一下所謂的美國生活模式。美國是資本主義經濟發達國家,是其代表。美國成年工人的一生可以這樣概括:工作??消費(度假)??工作??消費(度假),如果省點可以購買些固定資產,比如證券、房產。然而一會兒一個金融危機,讓人對證券惡心,他們更願意消費享受。
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下,美國國內可以保持持續性的高端消費。獲得的貨幣短時間內消費出去,那麼公司層麵就可以在短期內收回放出去的資金,順利的繼續再生產,給工人再次發工資。這種模式在維持市場的持續繁榮方麵來看是合理的,然而在對人的心理學卻是不科學的。他們的生活壓力絲毫不比中國模式令人蛋疼的塞牙縫工資弱。
有人會批判,他們工資高,消費低,掙點錢就很久花不完。即使失業,隨便換個工作也是工資好高,再退一步他們社會保障福利係統完善,根本不存在挨餓的事情。工作又非常輕鬆,上班一月,放假倆月,壓力個屁!然而,美國的競爭壓力出奇的大,一旦事業,那就基本代表著和工作拜拜!沒有存款的山姆大叔表示很無奈。在福利院吃喝拉撒丟不起那個臉。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模式確實相當完善,即使略有不足,但可以預見幾乎所有國家都將進入美國模式的社會軌道。這是必然趨勢,沒有任何回轉的餘地。隻有時間上的差別。
現在,我們在來看一下我們的好朋友——俄羅斯!這是一個標準的重工業軍事強國,它的軍事化管理在一番市場經濟的轟炸下幾經掙紮,最終崩潰,向自有經濟低頭認錯。然而,俄羅斯這個昔日牛氣哄哄的巨人並沒有真正看穿市場經濟的核心,一直在學習歐美和尊嚴之間徘徊不定。俄羅斯人的理念就是:我窮,但我強。心理卻偷偷想,其實我也想富一點,偶爾資本主義一下陶冶情趣。因為它是我們鄰居,和我們情況相似,所以就不多說了。
我們了解了控製市場的一些基本措施,就很容易得到答案:我們的方法合理嗎?
如果你得到肯定的答案,那麼請你離開,如果是否定的答案,就繼續看我分析。
1840s,英國的霍爾發現了可控矽技術,在以後歐美順利開發出微型芯片和芯片刷卡係統。這一技術在機電一體化應用上獲得了廣泛應用,但它更強的作用其實是在金融行業。
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我們來分析一下刷卡消費過程和工資發放過程。首先,你進入超市,選取物品,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資金是在你的銀行卡或者信用卡上,也就是銀行裏,然後你刷卡出門,資金立刻從你的卡片中彙入超市資金庫,它們依然在銀行!在這個過程中,隻有在刷卡的那一瞬間資金是屬於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