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富裕之後,人們開始追求精神富有,書香社會自然令人心馳神往。

清茶一杯,文稿一疊,在市文廣新局出版處領導的召集下,首屆杭州市農家書屋征文比賽悄然開評。

飯後小憩,大家忙裏偷閑地相互認識了。5位評委,有出版社資深編輯,有公益組織負責人,有網絡媒體知名版主,自然還有我這個“非著名作家”。大家都很平民,很草根,無一例外的都是愛書之人。通過一篇篇征文,大家與農家書屋都有了一次親密接觸,無不對其讚賞有加。

之前,筆者曾參與省作協為偏遠鄉村建立作家書屋而組織的捐書活動,還為外省殘疾朋友管理的農家書屋寄贈過拙作。也曾聽說幾年前某地農村圖書室剛建成,裏麵的書很快就被村民拿光了,而且都是有去無回,可我覺得盡管此舉確實不妥,可喜歡書卻不是壞事。這其中自然也隱含著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貧乏、無書可讀的尷尬。偶爾下鄉,看到不少鄉村經過整治都修了路,建了公園,還配備了簡易的健身器材,確實幹淨漂亮時尚了,可仍感覺缺了點什麼。

心靈的播種,與田野的耕耘同樣不可或缺。在曆史上,中國鄉村素有耕讀傳家的優良傳統,但那更多的還隻是富豪鄉紳的專利,而今農家書屋的應運而生,惠及的則是每位村民,不僅更接地氣,自然也更有靈氣。“農家”與“書屋”確實是一種奇妙的組合,就近解決了農民“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為他們的閑暇時光提供了一種更好的文化選擇,也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點晴之筆。持之以恒地用心經營,其對美麗新農村的建設及書香社會的營造定然功德無量。

這次征文共收到來自全市農村地區的200多篇征文,從中不僅可管窺農村的文化生態,也可真切地感受到新農村的精神風貌。從2008年,杭州市開辦了第一家農家書屋,至今已有2080家,幾乎覆蓋了全市所有的鄉村。不少農家書屋與時俱進,配備了電腦。安裝了網絡,擁有電子讀物、影像製品,還實現了與鄉鎮及縣市圖書館的通借通還,率先實現了閱讀的城鄉一體化。

糧食養身,詩書養心。那些辦得好的農家書屋已然成了寒暑假裏留守兒童的“書天堂”、茶餘飯後老人們的“說書場”,成了年輕人發家致富的“資料庫”、農家婦女科學育兒的“後援團”,進而成了新農村的文化陣地、新農民的精神家園……這次征文的作者有退休教師,也有大學生村官;有農婦,也有孩童,還有文化人,他們有的是書屋的管理者,有的是受益者和觀察者。這些來自鄉村的應征作品體裁豐富,風格迥異,雖說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文筆略顯粗糙,但都圍繞著讀書展開,洋溢著濃濃的泥土氣息。“墨舞飄香新農村,書屋添彩農家院”,《邂逅,心中嫣然的“她”——農家書屋》巧妙地以春夏秋冬四季來謀篇布局,以書為媒,詩情畫意;《書香飄溢》生動地講述了身為書屋管理員的作者,為在村裏進行浙閩輸電改造工程的外地施工隊送書上山的小故事,以書會友,情真意切;《書屋帶給我致富的力量》寫的是一位農民憑借書屋管理員推薦的《名茶生產加工技術》等書籍而走上了幸福路,書裏淘金,科技致富;通過兒時偷偷地“借讀”叔叔的藏書,到如今帶孩子在農家書屋裏盡情地書海泛舟,《農家書屋,我的樂園》寫出了農村的時代變遷,以小見大,意味深長;《逐夢奮飛的金燕子——好書伴隨女子管樂隊成長》雖說講述的是臨安玲瓏村女子銅管樂隊的故事,卻也道出了新農村文化生活的新氣象。而《晨》是一首新詩,《古村彰塢記》則文白夾雜,各有特色。此外,《在農家書屋培育創新的種子——蕭山區480家農家書屋的現狀掠影及發展思考》《讓墨香飄滿農家書屋》《赭東村農家書屋走訪記》這三篇文章,嚴格地說,與征文要求略有出入,但卻較客觀地反映了一些農家書屋的現狀。因此,也一並收錄書中,以更好地呈現農家書屋的整體風貌,努力展現農村文化生態的多樣性。

這次從不同層麵、不同角度選取了一些較好的獲獎文章集結成冊,並沒有完全按照獎項進行選擇,就是為了較為全麵地展現杭州地區農家書屋所取得的成績,為了進一步促進農家書屋今後的發展,並增強農家書屋間的相互交流、借鑒。自然也是為了在新農村弘揚讀書新風,傳遞追求中國夢的正能量,為新農村的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為了讓這本書正式出版,盡早麵市,市文廣新局出版處積極籌劃,中國移動和盛大文學鼎力支持,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以最快的速度上報選題、著手編輯,有關領導也在百忙中撥冗題字、作序。

9月25日,在月初進行征文評選之後,市文廣新局版權處緊鑼密鼓地召集我們三名編委商議具體出書事宜。我們為出好這本書而反複斟酌,從下午一直討論到深夜。來到街上,夜色濃重,不見星光,可涼爽的空氣卻不經意地飄來一絲桂花香!哦,轉眼便是金秋十月了,一個橙黃桔綠收獲的季節……

歐陽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