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 為杭州市農家書屋征文集而寫(1 / 1)

一、鋤尖墨香詩話長。

從2010年至今,我省建成、使用農家書屋已經整整五年了。五年的播種耕耘,如今儼然已經有了豐收的氣象。

五年時間裏,經大家的共同努力,農家書屋越辦越好,越辦越成熟。許多農民朋友走進農家書屋,捧書苦讀。再從農家書屋出來的時候,他們已經獲取了新的知識,掌握了新的信息,或者直接指導生產生活實踐,或者用於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這就是農家書屋的收獲。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耕讀傳家的習俗,農家書屋最大程度上滿足了農民朋友讀書求知的渴望。看到各地有這麼多的農民朋友走進書屋,接觸文化,心裏真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愉悅。農家書屋已經成為了農民朋友的精神家園。

這次西湖讀書節組委會、杭州市文廣新局組織的農家書屋征文活動,獲獎文章我都拜讀了。這其中既有來自生產一線的農家老伯,也有把持農家生活的婦女姐妹,還有參加新農村建設的大學生村官,工作在農家書屋的管理人員……他們的讀書感悟,啟迪心靈,讓人感動!

農家書屋的建成、使用是我省這些年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她在人民群眾的心中生根發芽,又開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精神花朵。但這隻是開始,農家書屋這朵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的鮮花才剛剛開始綻放。隻要我們繼續凝聚力量,在農家書屋的建設、管理、使用上再化精力、再下功夫。我相信,農家的詩話會更精彩,鋤尖上的墨香會更濃鬱!

是為序。

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副局長範春梅(2014年11月)。

二、美麗鄉村 書香同行。

在前不久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回憶起自己在農村時走30裏山路去借書,借書人又走30裏路來討書的經曆,感歎現在的學習和閱讀環境要比以前好了許多。

總書記當年的借書不易和對讀書的執著讓人印象深刻。誠如他所說,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對於愛書人來說,的確要幸福許多。

為解決農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2007年3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等八部委聯合發出《關於印發〈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在全國範圍內實施農家書屋工程。7年多來,杭州各地各部門按照國家和省、市的部署,將這一惠民工程作為統籌城鄉發展、保障農村群眾文化權益和建設學習型城市的重要任務,真抓實幹、全力推進。目前,統一標準的農家書屋已達到2080個,全市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部分農家書屋已納入全市公共圖書服務體係,實現圖書資源與城市居民同步共享。也就是說,在家門口的書屋裏,農民群眾至少可以借閱到1500冊以上的實用圖書,30餘種報刊雜誌,還有不少於100種(張)的電子音像製品。

更讓人欣喜的是,書屋帶來的,不僅僅是圖書借閱上的便利。每年全市農家書屋接待讀者超過百萬人次,老人、青年、孩子成了書屋的常客;許多地區的農家書屋變成了一村一鎮的文化活動中心,每年組織各類文化活動上百場;農民們或是從書籍中受到了啟發致富,或是解決了生活糾紛困惑,更有當地人被老鄉們的閱讀熱情所感染,將自己的藏書捐獻出來,放下閑適的退休生活,當上了義務的農家書屋管理員。“不打麻將不摸牌,有空就到書屋來”,“讀書看報取真經,富了腦袋富口袋”……這些農民自創的順口溜真切道出了書屋給農村帶來的變化,更反映了新時代農民在建設美麗鄉村,經營美好生活中“求書若渴”、“求知若渴”的心情。

此次征文的初衷也由此而來,呈現鄉村新貌,弘揚讀書新風,傳播時代新知。這裏沒有名家名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每一個農家書屋的讀者;這裏沒有辭藻堆砌,但字裏行間無不透露著真摯樸實的情感;這裏沒有華麗的包裝、炒作,但每一項工作都凝聚著文化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書籍是文化的載體、精神的寄養,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農家書屋建設是杭州在推進“滿城書香”、“全民悅讀”工作中的一個縮影,它如兩千多粒文化的種子,散播在田間地頭,助力每一個人的夢想。

杭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張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