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在大量收購不同品種糧食時,就更是想都不敢想的勞動量。光看這幾天陸續送進村裏來的牛車、驢車有多少就知道了。

就是李樹坡這麼近的村子,來了二十多輛牛車還跑了三趟,他們村長和六個耆老親自陣坐。

而桃花坳這邊也是,還要不少人手負責檢查糧食質量、重新裝袋、過稱、記帳、送到糧倉,這過程裏沒有幾十個年輕力壯的夥計,誰做得來?

雖然不會一年三百天都這麼忙,但在收糧高峰期還是這麼集中地收糧期,一個忙字已不能形容大家的感受。

但是大家一邊忙著,一邊也是揪著心的,都在看著季青燕。他們把錢變成了糧食,看她怎麼把糧食變成錢。

這也是為何收糧這麼穩當的事,季老爺子還要擔著心的原因。擔子越重,壓力越大。

這樣的情況,季青燕又如何不知?雲林每天也在王村長家門前收糧幫著收糧,情況最是了解不過。

收糧販子每到了季節就各村串著,看了農家人剛收糧食的品質談定價錢,就讓農家人自己送到糧行去,寧願多出三文錢也不願意派人下來收,因為太耗精力。

當然,他們桃花坳比送到糧行還要多出兩文,麥子每斤就是二十文,再給送糧的人負責一頓中飯,茶水更不用說。

這是桃花坳對鄰村百姓的禮貌。

但收糧卻又不在雲林新屋進行了,王村長說,看這送糧架勢,還是在他家門前比較穩當,不想讓人知道糧食都放在雲家庫房。

但是過了稱算了錢之後,再把糧食轉移,外人隻道送到村塾放起來了,就算是一種障眼法吧。

盡管外人也是老實巴交的農家人,但人就是這樣,家裏若擱著大把的錢,總想換幾個地方藏起來,櫃子、箱子、炕角、刨個土坑……

明明隻有幾兩銀子家當,卻怎麼藏也覺得不穩當,總感覺別人會發現似的,還要每天偷著摸著檢查一下,生怕被誰順走。

附近十幾個村子積極響應賣糧給桃花坳,除了價錢和送糧待遇上比糧行更友善有人情味兒,還因為另一個原因。

雲林成親當天十幾個村子坐在一起討論出的結果。

除了以上價格、供中飯和茶水外,還當場傳授了曬木耳、幹魚的做法,雖然大家都曬過,但沒有像桃花坳這麼幹淨仔細,成色差價錢也不高。

而且也沒有人專門收這個,多是在上集時擺地攤便宜賣了,誰會跑到東街去找幹貨鋪子談買賣?當初也就是季青燕有這個心思罷了。

大家做好之後好生收著,鎮上宋老板自會派車進村去收,都不用自己進鎮那麼辛苦,隻要成色沒差別,價錢也不會有差別。

為此王村長還請了胖老板到場和各村認識了一下,談定了這筆收貨的買賣。胖老板自是巴不得,如今桃花坳根本沒空做這件事,他收的貨自然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