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咱們賺了兩千兩,去除本錢還剩下一千兩銀子,按股利就是每家能分十兩。如果咱們能賺一萬兩,就能分一百兩。”
“按這個規律,有人出了十股,如果賺的是一萬兩,就要賺一千兩,其他人還是一股,就是一百兩。”
“但如果咱們都有許多股,相應的分紅肯定會有下降,利潤擺在這兒,人少錢才多,人多錢當然分得少。”
季青燕忍著沒有拿紙筆寫下公式,但口頭比方說得清楚,王村長本來就是精明人,季成又是學了術算的,自然一聽就明白了。
“大伯,這麼分配好,我看就按十兩為一股的標準讓大家入股,各家都能參與進來,還不怕錢和利弄混,想出多少就出多少。”
“出得多賺得多、出得少賺得少,各家自願,就算虧本也沒話說。”季成看了王村長一眼發表自己的看法。
他們之前也想過合夥跑買賣去,但沒做過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好,而且合夥生意風險大,除了行市風險,還有意見不同的問題。
若是以後因為意見不一又涉及利益而鬧起糾紛,連朋友兄弟都做不了,那是最可怕的,也是他們不願意見到的。
以往他們進山打獵,都是共同進退、並肩作戰,但是小獵物都是各打各的,若遇到大家夥,就一起動手,最後平分利益。
但那些利益並沒有涉及成本,隻是時間問題,也是事先說好的而且操作簡單,自然沒有糾紛。
大家珍惜兄弟情誼,也知道自己不會生出嫌隙,但若合夥做生意就不是他們自己了,背後還有家,以後都娶了媳婦,矛盾、閑話隻會更多。
因此大家雖有想法,卻一直很謹慎,沒有輕易出手。此時有了季青燕的規律分配,頓覺豁然開朗。
“嗯,這方式可行,就算不能解決所有本錢,也能暫時承擔一半了,剩下的村裏再拿一半,青燕你和雲林……”也會出一半吧?
王村長看向季青燕,雖然剩下的話沒有說明,但意思卻是明白的。
“大伯從大方麵分配沒錯,我和雲林哥肯定會擔一頭,但我們不這樣說,不然村裏人還以為就是我們和村裏在合作了,自己的利益不是小了許多嗎?”
“咱們是合村收糧,一起賺錢,因此各家願出多少就是多少,就一次完成,不接受陸續增加,除非以後咱們生意越做越大,再來開會看大家是否接受從紅利中抽錢添股。”
“季成剛才說了,就按十兩為一股的標準,我覺得挺好,每家都出得起,但現在他們要麵臨出多少股的難題。”
“因為十股就是一百兩銀子,我想每家如今應該都有這麼多積蓄了,但沒人敢拿這麼多錢出來,就算知道我牽頭做這生意,除非清楚必賺、穩賺,否則沒人敢冒險。”
“因此,這事咱們不能去鼓動大家參與,隻要把情況說清楚,再讓大家選擇,但最後差多少,村裏和我們肯定會擔起來,讓這筆生意做下去。”
季青燕說出不能宣傳鼓動的原因,又給出必會牽頭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