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然早就知道桃花坳曬幹貨賺了錢,但人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怎麼賺錢也關不到他們李樹坡頭上去。
但這次許多人來桃花坳李家吃喜酒,見了他們墾地種糧、許多人家院子裏還曬著不認識的幹貨,問了自家親戚也就聽說是村裏人琢磨出來的幹貨了。
既然桃花坳全村都在曬,又是各家出本錢買的黃豆來做,也不算占了人家村裏天生地長的東西份額,若能將這手藝傳到他們村裏……
隻是畢竟是人家村裏人的手藝,願不願意傳出來就看人家了,但自己村裏人都這麼求他了,總要努力試試。
因此李村長帶著兩個在村裏品德高尚、聲望在鄰村都有幾分的耆老一起過來,直奔王村長家。
王村長去地頭了,大家商量好種完蘿卜就開始建村塾,磚石泥沙都是預定好的,隻等勞力們得空下來就上山伐木做檁子。
他們聽說了季青燕畫院子的事,就把圖也拿去看了看,覺得這種院子確實方便,屋子也多,既方便做課室、也方便放物件。
因此大家一翻討論,在季青燕畫的圖上略作修改就成了村塾的雛形。這時候王村長正和幾個耆老在確定建村塾的地麵畫地基呢。
先用石灰把實際大小和格局畫出來,之後就要征集抽得出來的人手開始挖地基了。
各家的地有多有少,實際種的品種和數量不同,就有人陸續騰出時間來這邊幹活,估計下個月就能把村塾建起來。
晾上一個冬天,在過年之前請到先生來看看,就能商定開塾的日子了。讀書是幾代人的向往,確因為家境和選擇問題,每個人上學時間也就不同了。
可如今家裏有錢有地也有賺錢的事情做,誰不想自家孩子以後多讀幾年甚至考個童生回來?
村裏沒有人有童生功名,李樹村也隻出了兩個,如今就在村裏教書。他們有自家的先生,桃花坳卻沒有。
要說桃花坳誰讀書最多?隻有雲風。如果不是當年娘去世了,後娘進了門,雲風就能雲考功名了,說不定現在是秀才呢。
這樣的感慨,當然隻有在家境安穩時才會發出,若家境沒有改善,誰願意將心底的痛擱嘴上說來?
因此王村長早就去了李樹坡,托請人家的先生幫忙找可靠的同窗過來授塾,如今人家的村長找過來,又讓他如何拒絕?
人與人有交情、家與家有人情、村與村同樣也是你來我往,你友善人家才會友善,有付出才有得到的。
聽了李村長的來意,王村長一臉為難地道:“李叔,雖說我管著這桃花坳,但想出這幹貨手藝的卻不是我,我沒辦法立刻答應下來,隻能去和人家商量。”
“這是自然,而且我也聽說了,你們村裏自從出了那個能幹的丫頭後,賺錢的事兒就多起來。”李村長連忙說道。
“聽說那個丫頭是雲家後生說定的媳婦,雲家大閨女如今也是我們李樹坡的媳婦,咱們兩村親戚又多,關係也不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