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秤拿來,幾個漢子立刻就幫著稱了起來,村長也過來親自記數,誰家什麼品種多少斤,抹去多少兩都有記錄下來。
村裏男子都有念過一兩年書,會識幾個字、會記數、算帳,也僅此而已。要說念得多些的,也就村長家和雲家。
王村長就是多念兩年書,在縣城做過工算是見過世麵的,回村也多受愛戴信任,所以上代村長去世前指定他接班,獲得全村全票通過。
而雲家是太爺爺年輕時搬來的,是本地土長的外來戶,對於過去已無從追溯,但每個男兒都是多念幾年書。
隻是到了雲林這代,因為後娘作怪,也就大哥念了八年,他們都隻念了三年,然後由大哥教的,現在能自己看書、寫字。
雲林怕胖老板又趁機和那些人還價,他把背簍放下後也過去幫忙。
河邊捉魚的少年們和後生們也過來了,還背著裝了半簍魚的背簍,一個個好奇地圍著看個不停。
胖老板又趁機喊了季青磊過來看了活蹦亂跳的魚,心裏也是很滿意的。桃花坳依山靠水確實資源很好,難怪客人看了貨都願多買。
季青燕見大家都回來了,而小姐妹沒去過鎮上,這時候都趴在籬笆內往外看熱鬧,便沒有叫她們,而是自己回廚房繼續做飯。
今天中午除了早上剩下的饅頭熱一熱,還有烙餅,上次賺了九吊錢後,她決定改善一下生活,在村裏又買了幾十個雞蛋,油鹽用起來也不那麼拮據了。
今天烙的是雞蛋餅和芝麻千層餅,再燉一鍋放了豆腐的魚湯,中午一家人就能美美吃上一頓了。
而且她也和爺爺說過,大房那邊有多的麥子要拿去鎮上糧行賣的,照糧行的價買五百斤給他們,她不占大房的便宜。
按糧行規矩,上門收是十五文一斤,送去糧行是十八文。這是豐收年的行情,若遇著收成不太好,會往上漲五到十文。
因為收成不好就意味著糧商收不到更多更好的糧食,為了哄著農民將糧食交出來,就肯定要有個提價的過程。
最後,為了多攢些錢,農民們就自己吃粗糧,將精麥、稻子賣掉了。他們得了小利,糧商們轉身就囤貨高賣,賺的是那些不種糧的城裏百姓的錢。
總之糧商是不會虧本的。
今年算是豐收年,每家少說都是上萬斤收成,交了兩成糧稅和一成徭役稅,剩下的就是自家口糧和賺頭了。
所以有的村為了多個幾文錢,會團結起來對抗糧商,按送貨到糧行的價來替換上門收貨的價,不然就全村出動送去糧行了。
反正也就是一天的時間,所以後來有的糧商為了搶頭籌,也會答應這種要求。但農家人不提,商人是絕對不會主動提起的。
季青燕要按糧行的規矩買糧,就意味著要按十八文的價錢買,要九兩銀子。但她現在隻有九吊錢,能買五十斤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