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分為一下幾類:
造血幹細胞移植按造血幹細胞的來源部位可分為骨髓移植、外周血幹細胞移植和臍血幹細胞移植。按造血幹細胞來自患者自身與否可分為自體移植、同基因移植和異基因移植。其中同基因移植是指患者與移植供體為同卵孿生兄弟或姐妹。對急性白血病無供體者,在治療完全緩解後,采取其自身造血幹細胞用於移植,稱為“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因為緩解期骨髓或外周中惡性細胞極少,可視為“正常”細胞,但一般複發率較高,因而療效比異體移植稍差。人們正在研究一些特殊的“淨化”方法,用以去除骨髓中的惡性細胞,可望進一步提高自體移植的療效。
而且造血幹細胞移植時有很強的條件要求!具體如下:
1.是移植前的預處理。這是為了使受者能夠接受外來的造血幹細胞和減少本身腫瘤細胞的負荷采取的措施,經典的方案是環磷酰胺60毫克/公斤體重服3日加上8~12戈瑞的一次或分次的全身照射。這種方案對病人損傷較大,多用於原來身體較好、年齡較輕、病程較短、主要髒器功能良好的患者。為了使兒童和年紀稍大、體質較弱的患者也可以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於是有了對上述經典方案的改良方案,稱之為非清髓性骨髓移植預處理方法,通常是減少使用細胞毒藥物的數量和劑量,不加或減少全身照射劑量。這對於病人來說相對比較安全。22.是受者和供者應有相匹配的人類白細胞抗原(HLA)係統。它存在於人類第六對染色體上,醫生稱其為HLA-A,B,C和DR位點,在移植能否成功上,HLA—DR位點關係尤大,必須相合,這樣成功機會大,風險比較小。
3.是要有一定量的造血幹細胞數。這點不難理解,既然作為種子細胞,就要到適合於它的新的“土壤”環境中去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就不會是一帆風順,其過程會有損失,沒有一定數量是不行的。這些主要是對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而言。它帶給移植患者以生存的機會,同時又受屏障和條件的限製而埋伏著風險,諸如出血、感染、排斥、抗宿主病和肝靜脈栓塞等並發症。但隨著科技的不斷創新,不完善的逐漸完善,沒認識到的逐漸被認識,經驗越來越豐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得到合理的救治重新獲得健康。
幹細胞移植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是對於二者HLA的比對!隻有HLA一半以上相同的才可以移植成功,否則會由於存在巨大的排斥作用而失敗!
幹細胞移植過程簡述如下
首先讓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大量釋放到血液中去,這個過程稱為“動員”。然後,通過血細胞分離機分離獲得大量造血幹細胞用於移植,這種方法稱為“外周血造血幹細胞移植”。這樣現在捐贈骨髓已不再抽取骨髓,而隻是“獻血”了。而且,由於技術的進步,現在運用造血幹細胞“動員”技術,隻需采集分離約50至200毫升外周血即可得到足夠數量的造血幹細胞。采集足夠數量的造血幹細胞後,血液可回輸到捐獻者體內。
通過幹細胞移植過程可以治療多種疾病,而且效果明顯。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治療多種血液病、實體瘤、免疫缺陷病和重度急性放射病,這已被很多人所熟悉。據介紹,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廣泛應用於惡性血液病、非惡性難治性血液病、遺傳性疾病和某些實體瘤治療,並獲得了較好的療效。1990年後這種治療手段迅速發展,全世界1997年移植例數達到4.7萬例以上,自1995年開始,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例數超過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占總數的60%以上。同時移植種類逐漸增多,提高了臨床療效!
幹細胞的移植不會對於貢獻者造成什麼身體的影響!幹細胞移植成為現代醫學中間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
骨髓移植(造血幹細胞移植)詳細介紹
1.什麼是造血幹細胞移植:
人們以前常說的骨髓移植、骨髓捐獻到今天已經不準確也不科學,由於我們醫學技術的高發展,也就是說我們真正采集、我們捐獻的實際是造血幹細胞。在我們人身體哪些部位生產和存儲造血幹細胞呢?一般來說,有三個部位,生產和儲存的大部分在骨髓裏,所以我們叫做骨髓造血幹細胞。還有一部分在外周血,也就是在血管裏麵有少量的造血幹細胞。第三就是人們所知道,當媽媽生完小孩之後,在臍帶裏有大量、豐富的造血幹細胞。反過來說造血幹細胞都在哪些部位,有骨髓的造血幹細胞,有外周血的造血幹細胞,有臍帶的造血幹細胞,現在我們提倡用外周血的造血幹細胞來進行采集。那麼骨髓的造血幹細胞采集和外周血的造血幹細胞采集有什麼不同呢?如果說是骨髓移植用骨髓的造血幹細胞,供者要進行全麻,或者在他的骨上鑿幾個洞。用外周血造血幹細胞則是先打三、四天的外周血動員劑,將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動員入血,然後用采血的方法來采集,這樣的方法供者沒有什麼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