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城外和“向陽湖文化”
2005年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李城外和他的向陽湖文化研究又一次受到媒體的熱情關注。商務印書館“記者沙龍”組織新華社、中新社等多家媒體齊聚原文化部鹹寧“五七”幹校舊址參觀考察。
一次偶然的發現,一次試探性的采訪,決定了他的人生選擇,使之填補了一項文化史的空白
向陽湖,古稱雲夢澤,位於湖北省鹹寧市鹹安區西郊。半湖清水,半湖沼澤。1969年至1974年間,文化部在這裏創辦了“五七”幹校,6000餘名文化人被下放到鹹寧勞動鍛煉。1995年的一天,時年33歲在地委辦公室工作的李城外,在翻閱新版《鹹寧市誌》時,被其中區區幾十個字的這段記載吸引了,並深深為之震撼:6000餘名文化人同時下放一地勞動鍛煉,特別是其中冰心、沈從文、臧克家、蕭乾、張光年、周巍峙、馮雪峰、李季、郭小川、馮牧等一大批文化大家的名字,如鵝卵石般直砸得李城外那顆年輕的心寢食不安,要知道那是一道何等蔚然的文化大觀!
年輕的心從此不再安分。他便從自己的藏書中找來這些文化名人的作品,居然差不多都找到了。越讀越是無法將那一個個響亮的名字與向陽湖那簡陋的村舍重疊在一起;越讀越感覺到一種沉甸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酷愛讀書、鍾情文學的他,再也耐不住要探尋、書寫那些人和那段曆史了。
1995年初春,他利用進京公差之餘,先後拜訪了老詩翁臧克家、中央文史館館長蕭乾和原文化部代部長周巍峙。在得到主人的熱情接待後,他把自己醞釀多日的計劃和盤托出。殊不知,他們由拉家常到憶往事,時而激動,時而沉思。更為難得的是,他們褒揚了年輕人目光敏銳,指出李城外在準備做一件有著曆史價值的大事。隨後又是題詞又是贈書,並為他開列了其他幹校學員的通訊地址和電話號碼,有的老人還親自送客至門外……
殷殷之情,堅定了李城外的信念;諄諄教誨,成就了他無悔的選擇。在以後的3年裏,在地委領導的關心支持下,他先後采訪了200多京城文化名人。有時一天要走訪五六家,甚至於淩晨,他仍揣著錄音機,身背照相機徘徊在寒風凜冽的北京街頭。就是這樣,他沉湎於“幹校文化”的挖掘,邊采訪邊寫作,一發而不可收。有關向陽湖的名人專訪、消息頻頻亮相於全國各地新聞媒體,《人民日報》(海外版)、《中華兒女》、《新華文摘》、《作家文摘》等國家級報刊發表或轉載了李城外的文章。一時間,鹹寧向陽湖因為這一大批文化名人而“複出”,繼而聞名遐邇。蜚聲海內外的蕭乾先生生前評價:“我相信它們不但在當代擁有眾多讀者,將來也會有曆史價值”;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認為:“後來人如寫文化大革命史的‘儒林傳’,這是一批極珍貴的第一手資料,此種野史的真實性或為正史所不及”……
天道酬勤,短短5年時間,他就編寫了洋洋80萬言的《向陽情結——文化名人與鹹寧》(上、下)和《向陽湖文化人采風》(上、下)4本專著,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成為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反映“五七”幹校生活經曆的回憶錄和散文集。
為向陽湖文化奔走呐喊,樹起的是一個文化品牌,關於向陽湖的提案首次登上“國是論壇”
發現向陽湖的曆史價值,書寫文化人的艱辛曆程,李城外深知隻是邁出了搶救和挖掘的第一步,唯有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研究“向陽湖文化現象”,才有可能帶動人文景觀的開發,促進旅遊業的發展。為此,1995年至今,他分別在《鹹寧日報》、《九頭鳥》雜誌開辟了“向陽湖文化人采風”和“城外專訪”等專欄,並主持“向陽情結——文化名人與鹹寧”欄目,創下了鹹寧迄今為止持續時間最長、涉及文化領域最廣、專訪對象名氣最大、發表文章篇目最多的紀錄。刮起了一陣“旋風”之後,他又積極策劃,帶著電視台記者進京,拍攝了近百小時的影像資料,在鹹寧電視台推出8集大型係列專題片——“向陽湖文化名人專訪”。專欄和專題先後榮獲“湖北新聞獎”和“湖北電視獎”。李城外撰寫的係列文章,曾連續2年在湖北人民廣播電台“荊楚風流”欄目中播出,有的還被選入冰心紀念文集和《湖北新時期文學大係》等多部高品位散文集中。中國文壇第一大報《文藝報》和《湖北日報》均以較大篇幅刊載了介紹李城外和他挖掘向陽湖文化資源的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