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零九章(1 / 2)

大樓大師大學精神

我們不必給“一流大學”倒計時

本報記者徐瀾俞熙娜

“大師、大樓、大學精神,要建世界一流大學,這三者缺一不可。我們浙大有些有初步的基礎,有些還很不夠。把浙大比作‘東方劍橋’也好,‘中國斯坦福’也罷,這是公眾對我們的愛護,但我認為不必給‘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多久’倒計時,名校是多年積澱、水到渠成的,我們要努力使浙大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隻要努力,總會離理想近一步。”

到任3月有餘的浙大新校長楊衛,前天首度接受地方媒體專訪,把他這幾個月的思考梳理成一句設問:未來浙大,如何走向世界一流?他的回答是一句話:3S--大師(Scholar)、大樓(Space)、大學精神(Spirit)。

問:Scholar、Space、Spirit,大師、大樓、大學精神,是不是缺一不可?

答:我的理解,space應當是泛指硬件條件,包括空間、大樓、實驗室,等等。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曾經說過,光有大樓,沒有大師不行。這已經成為我們的共識。今天我們用梅先生的話來佐證的是,大學建設不能隻重“大樓”,但反之也是同理,硬件是基礎,沒有好的實驗條件,想要請來大師,是很困難的。清華大學創辦之初的物質基礎有一部分來自庚子賠款的錢,有了錢不能隻用在“樓”上,還要用在“人”上。當時梅校長就用很高的薪俸來吸引優秀的學者,也利用了當年教授流動比較容易的條件。今天的中國大學,光有大樓還不行,我們說“築巢引鳳”,但把鳳凰引來了,還要試試住不住得慣?這所學校的人文感召力強不強?所以大樓、大師、大學精神都是同時需要的。

Space:每萬師生擁有1平方公裏

問:浙大已經夠大了,光紫金港的萬人食堂就令人歎為觀止,Space應該達標了吧?

答:還沒有。我們的理想是,每萬名師生擁有1平方公裏的地;平均每位教師擁有100平方米的實驗室;擁有一個高效率運作的中心校園;擁有一些世界著名的實驗室。

目前浙大在校師生有五六萬人,原有五校區合並隻有不到三平方公裏的土地,實驗室條件也不夠理想。但這些在紫金港校區全部建成後可以實現,包括主體建成後可以擁有一個中心校園的設想。最大的差距在於我們還沒有世界級的著名實驗室。這可能需要我們努力相當長一段時間。

Scholar:20%的學生“三明治”式培養

問:關於“大師”,可以解構成“辦學實力”和“學科實力”嗎?

答:一流大學的“辦學實力”要達到以下這些目標:學校每年經費總量(經過購買力修正後)要進入世界大學前100名;科研經費總量要進入世界大學前100名;高水平的論文等成果要進入前100名;20%的學生要國際化培養;對區域的貢獻的名次優於該區域對全球GDP貢獻的百分數。

目前浙大尚未做到大幅度地進行“國際化培養學生”。以後我們可能實行的一類模式是“三明治”式的培養,或浙大占據前後兩頭,由國外名校占據培養過程的中間某一階段;或由國外名校占據培養過程的前後兩頭,由浙大占據中間某一階段。

為了推進國際化,浙大目前已經形成了“三圈兩線一點”的國際交流網絡。“三圈”為環太平洋大學聯盟(APRU)、世界大學網絡(WUN)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東南亞大學聯盟(浙大是倡導者及本年度輪值主席);“兩線”是從俄羅斯出發經烏克蘭、東歐、中歐至西亞土耳其一線及韓國日本一線,浙大在這些沿線國家都有合作的大學,前者側重資源和跨文化的研究,後者利用大中華的合作氛圍;“一點”是瑞典,在諾貝爾獎誕生地,我們與瑞典排名列前三的三所大學都有合作,並將這一交流融入到浙江省與瑞典合作的大框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