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召到京城做校書郎,班超便同母親一起搬到京城洛陽居住。當時他的家境很貧困,所以他經常給官府抄寫文書,以獲得一些微薄的收入。時間久了,他感到非常厭煩,以為一天到晚地抄下去,又有什麼出息,自己的一生難道就這麼平庸地度過嗎?

有一天,正在埋頭抄寫的班超聽到了匈奴又要侵犯邊境的消息,非常氣憤,把筆一扔,大聲說道: “大丈夫應有雄才大略,縱別無長處也應像張騫、傅介子那樣到西域去建功立業,怎麼能總是和這些無聊的筆墨紙硯打交道呢?”和他一起抄書的同事們,聽到他這番議論,都譏笑他自不量力、異想天開。班超沒有理睬他們,他認為這些庸庸碌碌的人根本不能理解他。

不久,班超毅然“投筆從戎”。在軍隊他作戰英勇、身先士卒,很快便被提拔起來。10年後,他被任命為假司馬。在西域任職期間,他曾隻率一支隊伍,就戰勝了強大的匈奴軍隊。他在西域駐守了30多年,為朝廷屢立奇功,保護了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間政治、經濟的聯係。71歲時班超終於獲旨返回,這時的他已不再是平庸的小人物,而是名垂青史的大英雄。

)5.退避三舍

[釋義]舍:春秋時行軍三十裏為一舍。原指與敵方作戰時,軍隊後撒一定距離,表示退讓。後比喻對人讓步,避免;中突。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同義]敬而遠之

[反義]針鋒相對

[例句]獅子是林中之王,但見到大象,它也要退避三舍。

[故事]春幣火時期,晉獻公寵愛驪姬。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設計逼死太子申生,迫使晉獻公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流亡國外。

晉獻公死後,晉國發生內亂,夷吾乘機奪得了王位。他怕重耳回來和他搶奪王位,就派人四處追殺重耳。

重耳四處流亡,後來逃到了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才華出眾,就熱情地招待他。一次宴會上,楚成王以開玩笑的口吻問重耳: “你將來若是回國做了國君,要如何報答我現在對你的厚待呢?”重耳答道: “美女和珠寶,大王應有盡有,稀有的羽毛、皮草、獸齒又是楚國特產,我能拿什麼報答你呢?”重耳想了一下,接著說: “這樣吧,若是托您的福,我將來能當上晉國國君,我一定努力發展與楚國的友好關係。萬一兩國發生了戰爭,當兩軍相遇的時候,我一定退避三舍。”那時候,一舍相當於三十裏,三舍就是九十裏。楚王聽了很高興,可事後也就淡忘了。

後來,夷吾死了,重耳被迎回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勤於政事,任用賢才,把晉國治理得越來越強大。

後來,晉楚兩國真的發生了戰爭。兩軍相遇,晉文公下令晉軍後退九十裏。

國中許多將領不明白,紛紛議論為什麼要退讓。這時晉國大夫狐偃對他們解釋說: “國君在楚國做客時,答應過楚成王,如果兩軍交戰,為了報答他,自動後退九十裏。現在國君兌現了自己的諾言。如果我們說話不算數,我們就是言而無信。如果我們後退了,他們還不相讓,我們再跟他們交戰就理直氣壯了。”

這場戰爭中,晉軍雖後退了九十裏,仍把楚國打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