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先秦時期,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在今鄂西、川東一帶,建立起一個國家——“巴國”。巴國人沒有自己的文字,卻創造出“巴國文化”流傳至今。同時,巴國也成為人們心中不解的謎。在經曆了焚書坑儒、史亂戰爭、災荒遍野之後他們消失得毫無蹤影,這個古老的國度,如今仍像個夢一樣讓人無跡可尋!
“鹽巴”是這樣產生的
小朋友們都知道鹽,它是美味佳肴裏離不開的一味佐料,也是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可是,純白無瑕的它曾經卻是古巴國的戰爭伊始。被傳頌為“東方樂土”的巴國曾創造了“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的曆史傳說,他們似乎生來就善於經商,在發現鹽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後,巴國人將鹽壟斷為己有,於是所有需要鹽的人們,隻得用自己的特產與他們交換。從那時起,鹽又被稱為“鹽巴”。
“水上流鶯”由何而來?
每個人都會遇到自己的好朋友,我們稱這是緣份。而對於曆史上的巴人來說,他們的緣份就是人們賴以生存的“鹽”。巴人從小在江邊長大,船是他們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為了生存,他們充分利用這個便利的生活條件,開始行舟捕魚,然後將魚賣給三峽兩岸的農牧民族。不久他們發現三峽一帶的食鹽被巫鹹國壟斷了。聰明的巴國人馬上利用起自己善於經商的頭腦轉而成了水上商人,坐在獨木舟上,開起了漂泊在水麵上的鹽鋪,因而被稱為“水上流鶯”。
“鹽”之有道
愛思考的巴國人不甘隻做“守株待兔”的經銷商,經過多處走訪,他們發現產鹽的地方原來不隻有巫溪,一次偶遇讓他們走上了取之不盡的“鹽道”。細心的他們發現當鹽落入水中,就會消失不見,與水融合在一起,但當這些水被加溫煮過後,鹽又會出來了,於是他們恍然大悟,立刻動手製造用來隔斷淡水的大木桶,源源不斷的鹽就這樣被他們所掌控了,這種鹽後來又被稱為“泉鹽”。
鹽為什麼讓他們戰爭不斷?
永不滿足的巴族在發現並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產鹽區域後,成了當時最大的產鹽國。可是隨著貿易越做越大,戰爭也接連不斷地發生了。膨脹的貪欲讓他們總想要擁有更多的領地,於是他們開始向周邊各國發起戰爭,經過了數十年之久,那個讓他們一直憤憤不平的國家——最初切斷他們鹽路的巫鹹國,最終也一並落在了巴人的手中。這也成為巴國曆史上最為光輝的時刻。
巴國最終的命運
戰國時期,巴國奮力打拚、苦心經營的天下不僅讓他們衣食無憂,而且用食鹽換取來的大批珍珠、皮革等奢侈品滿足了他們的虛榮,巴國人不再過淳樸的簡單生活了,而極致的享受讓他們也不再想去奔波開拓了,於是那些一直以來被他們欺壓的鄰國開始了反撲,他們不再聽憑巴國的差遣,最終發起了對他們的攻擊。曾經的好鄰居、合作夥伴此時都已反目,巴國因此而衰落,多年來賴以生存的鹽場也落入了他國之手。
巴人怎麼把鹽送往他國?
最初巴國人憑借兩種方式運送食鹽:一個是靠人力背運於兩岸山嶺中的羊腸小路之中,另一個是用小船拖運。但是這兩種方式由於環境的影響,都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於是巴人在懸崖上修造了棧道,水位正常時,拉著運鹽的木船逆流而上,枯水季節,巴人就用騾馬馱運食鹽,這樣保證了運輸既安全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