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需識記的知識點
1.羅曼·羅蘭是法國文學大師,他的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獲19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2.《名人傳》由三部傳記組成:《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
3.貝多芬是世界著名音樂大師;米開朗基羅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著名的畫家、雕刻家、建築家,其代表作是《大衛》;托爾斯泰是19世紀世界文壇巨匠之一,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
4.閱讀《約翰·克利斯朵夫》。
5.除了這部《名人傳》之外,羅曼·羅蘭還寫過《聖雄甘地》,閱讀《聖雄甘地》。
六、藝術成就
1.語言飽含深情,富有詩意。貝多芬是一位音樂大師中的大師,是一座豐碑,他的存在以及奮鬥正是羅曼·羅蘭所景仰的,羅曼·羅蘭始終把他看作為自己的老師,他給了自己鼓勵和安慰。因此,羅曼·羅蘭在寫作時充滿了感情,文筆優美而又富有詩意。
2.從大處落筆。羅曼·羅蘭在作傳時不像一般的傳記從出生、童年寫起,而直接從大處落筆,橫空出世。如在作《米開朗基羅傳》時,開頭就直接寫了這位雕塑家的名作“勝利者”,這是個裸體的健壯而美貌的青年,他已製服了對手,但就“在他的拳頭將要擊下去的刹那,他停住了,滿是沉鬱之感的嘴巴和猶豫的目光轉向別處去了……”這樣的寫法,新奇獨特,讀來大氣磅礴。
3.風格多變。羅曼·羅蘭所作的傳記包括《聖雄甘地》都有著不同風格,從不同角度去寫。《貝多芬傳》和《米開朗基羅傳》都是從生氣勃勃中塑造出來的,是對英雄氣概的呼喚,是力量的頌歌。而《托爾斯泰傳》則是幾年之後寫成的,基調更深沉,是一首挽歌,一首哀歌,一首死亡之歌。是英雄傳記中的第三種形式。
內容梗概
《托爾斯泰傳》
19世紀,俄國誕生了一個偉大的文學家,他是一個受世人愛戴的文學大師,也是一個讓人們認為最好的朋友。接著一係列文學巨著問世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童年與少年》、《伊凡·伊裏奇之死》、《複活》等。這是他留給人類的豐厚遺產。
藝術與生命是一致的。作品與生命從沒比托爾斯泰聯絡得更密切了;托爾斯泰的作品差不多時常帶有自傳性;自25歲起,它使我們一步一步緊隨著他的冒險生涯去看他的經曆。
在他父母去世後,他隨姑母生活,後來進入喀山大學學習,但他瞧不起大學教育,在他20歲時,他放棄了大學學習去為農民服務。
1851年,托爾斯泰參軍了,並參加了高加索戰鬥,他哥哥尼古拉也在這裏服軍役,並且是個軍官。這時候,他重新覓得了上帝,開始創作,《童年時代》、《一個紳士的早晨》、《侵略》、《少年時代》,這些作品都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到1852年基本結束。
1853年11月,俄國向土耳其宣戰。托爾斯泰初時在羅馬尼亞軍隊中服務,以後又轉入克裏米軍隊,這種生活一直持續到1855年。同年11月托爾斯泰與當時一些有名望的文人發生了矛盾和爭論。
哥哥尼古拉的死給托爾斯泰的打擊很大。這期間,他和蘇菲·安特萊伊娜小姐結婚了。他們的結合,對托爾斯泰的文學創作起了很大的作用。《戰爭與和平》、《安娜小史》就是這時候問世的。
托爾斯泰由於感情上的原因,使他對生活感到了厭倦,他幾乎想到過自殺。但他不是一個印度神秘主義者,不能以冥想入定為滿足,他開始懺悔了。在他思想經過3年壓抑之後,又開始複蘇了。
最美的理論隻有在作品中表現出來時才有價值。對於托爾斯泰,理論與創作永遠是相連的,有如信仰與行動一般。這一規則貫穿於他創作的始終,《伊凡·伊裏奇之死》到《複活》。
托爾斯泰永遠不委棄藝術。一個藝術家,即是他禁欲,也不能舍棄他自己借以生存的理由。托爾斯泰從未中斷過他的藝術創作。反之,他大膽地,熱情地發表他關於社會論戰的含有攻擊性的與神秘的文字。
托爾斯泰對於科學是非常嚴厲的。對現代的迷信,“這些無用的問題:種族起源論,七色……”托爾斯泰寫著連篇累牘的文字,充滿著尖利的諷刺。
托爾斯泰向白黨宣戰了,非為獨裁政治張目;是為在隊伍中消除一切搗亂的危險的分子,因為他是相信革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