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五官科疾病(七)(1 / 3)

(五)奔豚氣

1.疾病概述

奔豚氣係指有氣從少腹上衝胸脘、咽喉的一種病症。其病因,有因驚恐憂思損傷肝腎,結甚之氣衝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複因汗出過多,外寒侵襲,汗後心陽不足,腎髒陰寒之水氣乘虛上逆,以致氣從少腹上衝,直達心下。本證發病,多與心、肝、腎三髒有關,並與衝脈的關係尤為密切。現代醫學中某些精神、神經性病症與此類似。

2.單穴治療選萃

關元Guānyuán(RN4)

任脈穴,小腸的募穴,任脈與足三陰之會。

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下3寸。

【治法溫針灸】

用30號1.5寸毫針,針刺深度約0.8~1寸,施以溫針灸。

[療效]治療4次,痊愈。

[出處]高誌勇.針灸關元治愈奔豚氣.四川中醫,1996,14(11):56

【關元穴治療奔豚氣評析】

《千金方》雲:“章門灸百壯……關元灸百壯……其餘歸來、氣衝二穴亦主治奔豚氣。”關元為任脈、足三陰交會穴、小腸募穴,有溫陽固脫、益腎保健之功,故溫針灸之治療奔豚有效。

3.古方應用選摘

“凡上氣冷發,腹中雷鳴轉叫,嘔逆不食,灸太衝不限壯數,從痛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大。”(《千金翼方》)

“奔豚,灸氣海百壯。或期門、或關元百壯。”(《針灸資生經》)

“治腹有逆氣上攻,心腹脹滿上搶心,痛不得息,氣衝腰痛,不得俯仰,灸足陽明經氣衝二穴……可灸七壯,炷如大麥,禁針;次針三裏二穴而愈。”(《針經摘英集》)

“奔豚氣,從少腹起,氣上衝胸腹痛:腎俞、章門、氣海、關元、中極。”(《針灸逢源》)

4.名醫評析

奔豚,古書記載可灸氣海或期門、關元,現代文獻報道有關元穴,隻是個案,其療效應進一步研究。

(六)岔氣

1.疾病概述

“岔氣”又稱急性胸肋痛。“岔氣”時,呼吸肌痙攣,刺激呼吸肌裏的感受器,而產生疼痛。人體最主要的呼吸肌是肋間肌和膈肌,當肋間肌痙攣時,胸部兩側就會發痛;當膈肌痙攣時,疼痛就會發生在左右肋下。

“岔氣”,中醫稱“脅痛”,是指以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症。脅痛之病因,包括跌仆外傷、情誌鬱結、濕熱內蘊、痰飲停蓄等,導致氣滯血瘀、濕熱痰濁阻遏脅絡,肝膽失於疏泄條達,不通則痛,發為脅痛。

2.單穴治療選萃

曲池Qūchí(LI11)

手陽明大腸經合穴。

肘橫紋外側端,屈肘,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治法針刺】

患者端坐,屈肘平放在桌麵上,醫者交叉取穴(即右肋痛取左曲池,左肋痛取右曲池),找到曲池最酸困處直刺1.5寸,也可針尖偏向肩頭方向,左右撚轉平補平瀉,得氣後令患者深呼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醫者快速將針體順時針撚轉,手下感到有阻滯感時立即迅速放鬆針體,同時令患者長出氣,另外,順時針撚轉針體,可令患者主動咳嗽,在咳嗽引起全身震動時快速將針體提至皮下,憋氣和咳嗽交替進行,一般憋氣3~5次,主動咳嗽1次,上述兩種辦法反複多次進行,一般留針30分鍾,每5分鍾行針1次,經過若幹次的醫患配合,患者呼吸突然通暢,胸痛減輕,憋悶感消失。每日治療1~2次。

[療效]治療岔氣38例,一般3~5次,最長12次,疼痛消失,呼吸通暢,無憋悶感,活動自如,咳嗽、噴嚏時不再疼痛,有效率100%。

[出處]李軍.針刺曲池穴配合呼吸治療岔氣38例.甘肅科技,2004,20(6):40

【曲池穴治療岔氣評析】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穴,大腸經從大椎穴下入缺盆,絡肺下隔屬大腸,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亦為病之所主,配合呼吸可以即刻解除肝膽之氣鬱結所造成的氣機不暢;曲池穴亦是大腸之合穴,為多氣多血之穴,也擅長調理氣血,氣行則血行,疼痛消失。實際上曲池穴配合呼吸治療急性胃炎、腹脹痛或肋間神經痛,也有奇特的療效。

內關Nèiguān(PC6)

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

前臂掌側,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治法針刺】

常規消毒後,用28號針直刺雙側內關穴,得後氣,針尖向上斜刺,使針感上行至肩部後留針15分鍾。每日1次,3次為1個療程。

[療效]胸脅部岔氣21例,治愈18例(其中1次治愈15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2.5%。

[出處]史王君.針刺內關穴治療胸脅部岔氣21例分析.針灸臨床雜誌,1999,15(12):35

【內關穴治療岔氣評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