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戰國末期的楚國人,名平,字原,出身於楚國貴族。他既是傑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誌。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製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同時他還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然後,他也因此為上官大夫以及公子子蘭所記恨,二人常常在楚懷王之前毀謗屈原,屈原因此被楚懷王逐漸疏遠。
秦昭襄王即位以後寫信給楚懷王,請他到武關相會,當麵訂立盟約。楚懷王看完信後很是猶豫:不去,怕得罪秦國;去,又怕會對給自己帶來危險。
此時屈原進諫道:“秦國在七國中國力最強,與楚訂立盟約無利可圖。此次邀約肯定另有他圖,說不定是個圈套,大王還是不去的好。”但公子子蘭卻一直強調:“既然我國國力不敵秦國,拒絕前去必定會因為惹怒秦王而給楚國帶來災禍,這樣不僅削弱了大王在百姓中的威信,可能還會失去更多的屬地。如今秦國有意與我們和好,我們怎麼能隻因猜忌就此推辭呢?”
楚懷王聽信了公子子蘭的意見,前去秦國。結果如屈原所料,剛入秦國武關,就被預先埋伏在那裏的秦兵截斷了退路。秦昭襄王逼迫他把黔中的土地割讓給秦國,遭到了嚴詞拒絕。惱羞成怒的秦昭襄王便把楚懷王押到鹹陽軟禁起來,要楚國大臣拿屬地來贖回他。
楚國大臣商議後拒絕割讓土地,於是推立太子即位為國君,即楚頃襄王。公子子蘭就任楚國令尹,掌管了楚國大部分朝政。楚懷王在秦國被扣一年多,吃盡了苦頭,試圖逃跑被抓後氣絕而死。
聽到君主去世的消息後楚國人既悲又怒。屈原更是悲憤難當,他進諫楚頃襄王廣泛搜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馬,振奮國民士氣為國家和懷王報仇雪恥。此舉被令尹子蘭等人利用,他們借機向楚頃襄王進讒言:“屈原恃才傲物,竟公然對大王指手畫腳,可見根本沒將您看在眼裏。而且他逢人便說:大王忘了先王的仇恨是為不孝,大臣們不主張抗秦就是不忠。楚國出了這種不孝不忠的君臣,是遲早要亡國的。”楚頃襄王聽後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屈原革職,並流放至湘南。
屈原心懷救國救民的誌向,卻受奸臣排擠誣陷慘遭流放,富國強民的抱負不得伸展,終日鬱鬱寡歡。一天他正在江畔行吟,遇到一個打魚的隱者,隱者見他麵色憔悴、形容枯槁,就勸他“不要拘泥”,要“隨和一些”,和權貴們同流合汙。屈原道:“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公元278年農曆五月五日,楚國的都城被秦兵攻破。眼看國破之難在前卻又無法施展自己的力量,屈原憂心如焚,在極端失望和痛苦中,他來到汨羅江,抱石自沉,以身殉國。
暮往朝來,歲月如梭,兩千多年的時間過去了,詩人屈原的形象卻依然留在人們心間。如今,每到端午節那天,人們仍要在江河裏劃龍舟,把粽子係上五彩絲線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