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做好防範,不讓異物“侵入”孩子的器官(1 / 1)

“8歲的女孩萌萌拿著鉛筆滿屋子跑時眼睛被紮傷”、“童童不慎將乒乓球吞入口中,若不是搶救及時,早就離開這個世界了”……類似這樣的消息會時不時地通過報紙、網絡等媒體刺激著我們的大腦。

每當看到或者聽到這樣的消息,同樣作為父母,我們會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孩子是否也曾有過類似可能發生的危險?自己是否幫助孩子做到了適時與適當的預防和保護?

有一位記者將一張圖片發在其微博上,很快這條微博便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原來,畫麵的內容是,一個小孩的右臉被一把剪刀深深地插入。

這個男孩名叫軒軒,是自己玩耍時不慎將剪刀紮入臉部的。

據軒軒的媽媽介紹,這是一把家人用來殺魚剪菜時用的刀具,軒軒有幾次看到,都說要拿去玩,但是,爸爸媽媽覺得太危險,沒有允許軒軒玩,並且將剪刀放在他夠不到的地方,誰知,這次軒軒搬了把椅子,爬上去將剪刀取了下來。由於軒軒沒站穩,椅子倒了,剪刀就正好紮入了他的臉部。

在家中陪伴軒軒的媽媽趕緊帶著兒子到當地醫院救治。經過檢查,剪刀的尖端已經穿過軒軒的右側顳骨進入顱內,情況萬分危急。醫院幾個腦外科醫生馬上聯合會診,大家商量了一下,認為剪刀尖端已經插入顱內,最好馬上轉到大醫院。

於是,家人和醫院以最快的速度幫助軒軒轉入了大醫院,並進行了手術。最後,剪刀被取了出來。這把20多厘米長的剪刀刺入軒軒臉中長達4厘米。萬幸的是,醫生表示軒軒不會有嚴重後遺症。

至此,軒軒的父母一直懸著的心才算稍微平穩了一些。

給軒軒做手術的主刀醫生表示,這次意外非常危險,剪刀從軒軒的右顳骨刺入顱內後,穿過了硬腦膜,到達了大腦皮層表麵。值得慶幸的是,剪刀在刺入的過程中,並未傷到顱內的一些大血管,也沒有損傷過多的腦組織。也正是基於此,醫生認為軒軒康複後不會留下較嚴重的後遺症,可能會偶爾出現抽搐的情況,但不會有大的問題。

軒軒雖然最終脫離了危險,但其過程足夠讓父母擔驚受怕。試想,萬一剪刀紮到顱內的大血管,那麼情況將更加危急,因此,我們在平時照顧和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提早做好防範工作,不光要把危險物品擺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還要多給孩子灌輸自我保護的意識,讓孩子自覺地認識到危險的存在,遠離傷害。

具體說來,家長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引起注意:

1.擺放物品要注意,讓孩子遠離危險品

孩子好奇心強烈,對於那些“玩”不到的東西總是不甘心,家長如果事先沒做好防範工作,一旦讓孩子“得手”,就很可能發生類似上麵故事中軒軒那樣的危險情況,因此,父母切忌隨意擺放有可能傷害到孩子的物品,比如,家裏的刀具、打火機、藥品及化學製劑等都要嚴格放置,不要讓孩子夠到。對於一些孩子自己玩耍的東西或者生活用品也要嚴格放置,不要讓孩子隨意玩耍,比如玻璃球、小發卡、鑰匙扣等。

2.平時多給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指導

正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由於安全意識淡薄,自我保護能力較差,往往意識不到危險情況的發生,這就需要家長在日常陪伴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引導孩子遠離可能傷害自己的物品,不要因為一時的好奇而去觸摸或者玩耍這些東西。家長還可以將自己看到、聽到過的類似的危險情況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在心理上會多一層防範。

3.怎樣避免有可能的“險象”

當有化學製劑,比如藥品、溶液等進入眼中,要幫助孩子立即用清水衝洗,衝洗的時間要長一些,才能把異物衝洗幹淨。如果睫毛、沙石、灰塵等侵入眼睛後,應該讓孩子先將眼睛閉上,看看異物能不能隨著眼淚流出,如果不行,可以將整個臉浸入水中,持續眨眼,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被水嗆到。

當有小蟲子進入耳朵內的時候,告訴孩子不要亂掏,這樣非但不能弄出小蟲子,反而會讓蟲子往裏爬,那樣傷害會更大。正確的做法是,用棉簽蘸一些風油精或者橄欖油刺激蟲子,將其逼出耳朵。當然,如果自己無法取出,也不要驚慌,先將頭部歪向被小蟲子侵入的一側,以最快的速度到醫院治療。

如果孩子的鼻子中進入了異物,千萬不要用手指或鑷子去摳,防止鼻內膜破裂出血。正確的做法是用力吹出異物,方法是:先用力吸氣,然後閉緊嘴巴,手指壓住未有異物進入的鼻孔,最後一步是“哼”地一聲使塞入異物的鼻孔自內向外呼氣。反複多次之後,異物就有可能被“趕出”鼻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