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1)(1 / 3)

保護環境隨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養成使用布袋的好習慣

我們去商店或農貿市場購物,幾乎每樣物品都會隨贈一個塑料袋,回到家後,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進垃圾箱。作為垃圾,塑料袋離開了我們的家,但是它們並沒有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都是隨處可見塑料袋,遇到刮風的天氣,它們就會在空中飛舞,降落在樹枝上、河流中,影響衛生和市容。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數量,占用耕地,汙染土壤和地下水。更為嚴重的是塑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進行焚燒,又會產生有毒氣體。僅圖一時方便,卻把垃圾遺棄給子孫後代。這樣做合適嗎?以北京為例,若人均每天消費一個塑料袋(約0.4克重),每天就要扔掉4噸塑料袋,僅原料就價值4萬元。小小塑料袋的害處真夠大。我們從前也是用可以重複使用的菜籃子和布袋子購物買菜的,普遍使用塑料袋隻是近幾年的事。我們應該恢複既往的優良傳統。德國年輕人正以挎布袋購物為榮,讓我們也來追隨這種“綠色時尚”吧。

2.盡量乘坐公共汽車

美國洛杉磯的居民,在1943年發現空氣中有一種微白的薄霧,有時帶有黃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淚,這種薄霧日趨嚴重,但直到10年後才找到真正的禍首——汽車。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3/4的人患病。汽車排放的廢氣,在每年5~10月份的強烈陽光作用下,形成光化學煙霧,引起眼病、喉頭炎和頭疼,還降低了大氣能見度,使車禍和飛機墜毀事件增加。如今,汽車廢氣的治理已取得相當的成功,但數量的急劇增長,使汽車仍是城市大氣汙染的主要來源。據報道,近年國內某些大城市也出現過光化學煙霧汙染。不僅如此,製造汽車的過程中也要消耗自然資源,也要排放汙染物,汽車還產生噪聲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車給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壓力,造成交通擁堵。這些都嚴重地困擾著我們的生活,而少乘小汽車、多乘坐公共汽車是最好的辦法。

3.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

盡管生產服裝和鞋子之類的生活用品比不上重工業對地球產生的損害大,但為市場提供流行樣式也的確導致了一些生態影響。如棉花種植者是世界上最大的農藥和水的使用者之一,一些毛料和皮革來自過度放牧地區的牲畜,並且紡織廠常常使用作為危險品登記的工業染料。至於合成纖維,它主要來源於石化工業,不僅穿起來舒適程度要差一些,而且對環境的損害也更大一些。如合成纖維的原料——石油,是遠古時動植物所吸收和集聚的太陽能,是一種不能再生的能源;在生產合成纖維的過程中,需要一係列的化學反應和非同一般的高溫燃燒,會汙染空氣或水源;合成纖維在使用丟棄後,因為難以降解,還會給環境造成壓力。所以,我們不要過分追求穿著的時尚、頻繁淘汰服裝,以減輕對環境的壓力。

4.關愛自然保護核心區

中國目前有各類自然保護區900多個,與全球其他的自然保護區一樣,其功能區域分為實驗區、緩衝區和核心區,核心區是保護的核心地帶,是各種原生性生態係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動植物最後的庇護所。因此這個區域嚴禁任何采伐、狩獵和遊覽活動,以保持其生物的多樣性盡量不受人為幹擾。實際上,核心區起著物種的遺傳基因庫的作用。現在,許多自然保護區向公眾開放,或開展了生態旅遊,那神秘的麵紗正在輕輕地撩開,但任何開放活動都必須在核心區之外進行,以突出保護為主的宗旨。核心區不僅是動物保護之地、水源涵養之地,還是動物們最後無處可退的家。如果這個家再遭踐踏,被人類“私闖民宅”,其中的動植物就會陷入絕境。近年來,由於不當的旅遊活動,使我國22%的自然保護區遭到生態破壞的壓力。須知,人類的生存有賴於動植物生命的延續。因此,請您懷著敬畏之心參觀保護區,切莫闖入保護核心區。

5.倡步行、騎單車

公共交通、自行車和汽車可以方便人的行動。但從保護環境的角度看,三者之中最有前途的還應是公共交通和自行車。中國人口多土地少,若建立一套如美國那樣以汽車特別是私車為中心的運輸體係的話,侵占耕地,加劇人口過剩,給多數人帶來的隻能是災難。提倡使用自行車和公共交通係統,而在限製轎車生產的同時,加速擴大自行車的生產——對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是大有好處的。自1969年以來,自行車因其健身、休閑、環保等優勢,作為物美價廉的交通工具,普及程度一直在提高。由於對空氣汙染、交通堵塞、二氧化碳排放和土地缺乏等等的擔心,以及在今後幾年糧食短缺形勢的嚴峻,自行車將因其節省土地和穩定氣候的長處而更受歡迎。特別是當距離不是很遠,或時間不是很緊的情況下,步行除有利於環保外,更有利於身心的康健和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