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學評價觀研究(4)(1 / 3)

總的來說,應該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看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重視評價方法的多元,注重開放式地收集評價信息,全麵了解教學效果。在我國基礎教育考試評價改革中,應從實際出發,既不能片麵強調單一的定量評價,也不能脫離實際,用定性評價完全取代定量評價。事實上,人們對單純量化弊端的認識由來已久,如阿莫納什維利的無分數嚐試。但是需要明確的是,盡管阿莫納什維利主張取消分數製,但在教學評價中並非沒有量化的因素。他測驗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正誤程度及其速度,如學生每分鍾可閱讀多少個印刷符號,每堂課能做出幾道算術題,對錯各為多少,作文課上每小時能寫多少字,等等。這種旨在了解學生學習的進展情況和掌握知識的牢固程度與熟練程度的評價,其中的量化因素更加細致而具體。另一方麵,也要意識到實施定性評價是有條件的。特別是當班級越來越大,教師無法深入了解學生時,教師對學生的分析會越來越膚淺,評語會越寫越簡短,甚至缺乏實際內容與針對性,千篇一律、千人一麵,使定性評價流於形式而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接下來,再分析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這些術語是20世紀60年代晚期才出現的” [17],對於學生的課業發展評價來講,終結性評價主要是判斷學生在某一時間點所取得的成就或表現,關心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了解學生會什麼和不會什麼。它通常借助階段測驗或水平考試的形式。應該講,任何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其終結性評價都是有意義的。那些“隻顧耕耘,不問收獲”的做法,不是終結性評價所倡導的。當然,終結性評價對不同學生個體如何取得現有的學習結果以及在學習曆程中存在什麼問題,不是特別關心。相比而言,過程評價是針對課程實施過程或學生學習過程所進行的評價,經常采用形成性測驗和診斷性測驗的評價方法。在過程評價中,更加強調評價者對師生行為的理解,師生在活動中出現某一種特定的行為,不是簡單地把它與既定的標準相對照,看其有無差異或差異程度如何,更重要的是去發現外在行為背後的原因,特別是注重分析典型或異常行為背後的原因。與之類似的還有目標遊離評價,即評價者尋求教育方案及教育活動等可能產生的一切擴散的、潛在的、在評價時不一定可以感覺到的效果,而不把評價局限在指標體係規定的那些內容中。支持者認為,這樣一種評價方法可以確保評價更加科學合理,盡可能反映不同課型、不同學科的特點,而且可以確保課堂教學追求特色和創新,實現“以評促教”的目的。

與之前的討論類似,二者的優劣其實早已一目了然:過程評價有很強的靈活性,不足之處是總體效益低,主體主觀性強,易受幹擾。終結評價準確高效、適應性強,並且具有說服力強的優勢,不足之處是重結果,忽視評價者與被評價者之間的交流,缺乏靈活性。因此籠統地看,兩個評價方式間是一種優勢互補的關係,僅有任何一個都是不完善的。恰當處理好兩者間的關係,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彌補缺陷。“教育價值有兩種含義:教育中的價值和教育的價值。前者指教育中應該在學生身上培養哪一些價值;後者是指怎樣的活動才具有教育上的價值,才能有效地獲得那些教育中的價值。” [18]一般來說,結果評價是以往教學評價的主要形式,在進行教學結果評價時,所收集的信息比較單一,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量化信息,依據這些信息得出的評價結論以分數為主要表現形式。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關注學習過程,把評價貫穿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說,這種主張對實踐是有建設意義的。我們都知道,簡單一次期末考試確實很難反映學生在一個學期裏的學習情況和多項能力的發展,同時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產生緊張情緒和恐懼心理。將一次性的終結考試改為結合教學過程進行的多項考查,既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和方法,又能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積極參與各項考查活動。每次考查隻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檢查與反饋,學生能通過考查調整學習方法和學習進度,尋求成功的途徑,激發內在動機,促進其主動發展。

最後,討論一下評價方法的科學化和繁瑣化傾向問題。教學評價追求的方法是盡量科學化,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由於科技的進步,新的科學評價方法和工具不斷引進到評價領域,如係統科學的方法、模糊數學的方法以及計算機的運用等,使得教學評價的方法更加多樣化,領域也更加寬泛。由此,在過去一般性的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如平均分、答對率等之外,我們有了更多的工具。這一點是可喜的。如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時,不僅可以通過班級內的課堂測試、單元結束時的階段測驗、學期末的年級考試、跨學校的統考等筆試形式,獲得相對劃一的信息,也可以通過對學生作文、讀書報告、日記、小製作、繪畫等日常作品的收集,反映學生學習個性化和多樣化的信息,還可以通過教師的課堂觀察和日常觀察了解學生的學習方式和結果。通過多渠道、用多種方法獲得的學生學習的情況,就可以形成學生學習發展的全景,依據這些評價信息也可以互相驗證,防止出現漏評或錯評,對學生學習評價的結論也能夠更具個性化,可以有效地避免學生評價中長期出現的單一化和僵化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