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研究(5)(2 / 2)

當前,我們強調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建設要重點研究中國現實國情,並不意味著忽視全球化教育理論成果、時代趨勢和他國經驗。在日益強調教育現代化的今天,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建設需要逐步引入國外先進教育理念,來充實指導課改的思想資源。值得注意的是,借鑒並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在借鑒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理論體係重新構造,澄清各種概念、觀點,以形成自己的課程與教學理論體係。直接嫁接外國先進的理念,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來指導我國的基礎教育改革,顯然是行不通的。隻有批判繼承外國先進的教育理念,並與我國自身的課程與教學理論體係相融合,這樣的理念對指導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才有價值。

三、課程改革理論基礎研究需要多元並舉

課程改革是人們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自覺能動的活動,是人們在一定理念原則的指導下去變革課程,進而實現意圖的自覺的活動。因此,人們的理念原則既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得以實現的一個重要的主體前提,又是人們具體行動的指南。總體上看,它區別於理論基礎研究,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層麵,即規定新課改原則與方向,必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這是由我國的教育方針所決定的。而理論基礎則是用來具體指導新課改實踐的,它具有層次性和複雜性,既包括哲學層麵、具體相關學科層麵的,也包括研究課程與教學理論層麵的。

圍繞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哲學層麵除了要研究能夠給予課改有益啟發的各類各派哲學觀點外,重要的就是探討課程改革自身的哲學問題。觀察基礎教育改革實踐,可以發現參與基礎教育改革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種關於什麼是改革、為什麼改革和怎樣改革的看法,有的可能較係統和理性,有的可能比較零散和感性。這些自覺或不自覺的認識,都屬於基礎教育改革觀,而係統的基礎教育改革觀,可稱為基礎教育改革哲學。“大體說,基礎教育改革哲學必須回答三個大問題:第一,改革是什麼,什麼是改革,這是改革的本體論問題;第二,為什麼要改革,依據何種價值原則來處理基礎教育改革的各種矛盾關係,這是改革的價值論問題;第三,如何進行改革,采用何種策略推行改革,這是改革的方法論問題” [40]。基礎教育改革哲學就是關於基礎教育改革的性質、價值基礎和方法論問題的係統思索和探求,是本體論、價值論和方法論的綜合體。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研究同樣需要研究基礎教育改革哲學,需要哲學來提供關於改革的價值論、認識論和方法論思想,來指導改革行動。

相關教育學科研究,也是課程改革理論基礎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改革需要教育社會學、教育政治學、教育法學來提供對教育與社會關係的多維理解和理性分析,需要借助教育史來洞悉教育發展的曆史經驗和教訓,需要借助教育心理學來了解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心理規律等。值得注意的是,對某一學科具體內容的涉獵,並非隻選擇具體某一流派觀點作為自己的理論主張,而是需要廣泛吸收,多元並舉。以教育心理學為例,聯係基礎教育各分類課程,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都各自起著理念指導作用。像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類的課程建設和教學中,行為主義、認知主義起主要作用;政治、曆史、社會等“社會科學”類的課程建設和教學中,建構主義、認知主義起主要作用;語文、數學、外語等屬於“思維科學”類的課程建構和教學中,認知主義、建構主義起主要作用。可見,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在課改中都有引導和啟發意義。所以,在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建設過程中,吸收相關學科的理論成果,既不是隻吸收某一具體學科,也不是吸收某一學科的一家一派思想,而需要多元並舉,廣泛涉獵。同時,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建設還需要研究課程與教學論來具體指導和解決課程改革的諸多基本問題。課程與教學論作為教育領域的微觀研究,著重探索先進的課程與教學理念,研究學校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問題,進而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谘詢。

注 釋

[1].靳玉樂,艾興.新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什麼[N].中國教育報,2005唱05唱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