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約中國民營經濟的未來,需要塗抹多少色彩,才不至於10年、20年乃至更多年後再回頭窺望,我們看到的不是路徑荒蕪?
八麵來風的窗口,帶來錯綜複雜的思考。民營企業乃至整個民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是體製變革、法治、精神重塑、文化建設,還是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的改觀?
群體再堅硬的外殼,隱藏的是一個個平凡的人,他們脆弱、敏感,並保持足夠的堅韌。民營經濟即使有龐大的數量和30多年的時間沉澱,問問身處其中的每一個,或許他們最需要的隻是自由——創業與發展的自由,徹底而不濫用。
曾幾何時,陽光透明的匱乏,以致於人們習慣陰霾;由衷表達的短缺,以致於人們習慣揣測……今天,當人們對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描繪的光明前景充滿期待、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充滿期待時,民營經濟在參與創建“小康中國、美麗中國、廉政中國”以及“法治中國”、奮進“兩個一百年”目標的偉大曆史進程中,將汲取更大動力、實現更多作為、展示更加絢麗的個性色彩,難道還有什麼懸念嗎?
中國曆來不缺夢。夢文化之發達、典籍專論之多,均居世界之首。如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將時代精神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則是當代華夏兒女的共同願景。而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廣大民營企業最應珍惜也最應拓展的莫過於創業與發展的自由。
隻有自由,才能接近真理;隻有自由,才能開創繁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人們常談及“德國的經濟奇跡”。但是,聯邦德國第一任經濟部長路德維希·艾哈德則不以為然。他在《來自競爭的繁榮》一書中說,事情不在於奇跡,“而是全體人民辛勤勞動的成果。他們在自由的原則下,有機會來發揮個人創業的精神和能力。如果德國這個例子對別國有些價值的話,其價值隻能是向全世界證實個人自由與經濟自由所帶來的幸福”。他還指出,“任何個人不應當有足以壓倒別人自由那麼大的權利,或者以假自由為借口來限製真自由”;“如果讓人民重新意識到自由的意義和價值,便會產生無窮無盡的動力”;“生產者的自由競爭,消費者的自由選購,以及個性的自由發展等原則,比任何形式的國家指導或國家管製,更能保證經濟與社會的進步”。
民營經濟要獲得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推進改革、深化改革是大前提。改革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是當今中國(時代)區別於以往中國(時代)的最顯著標誌。推進改革、深化改革,是抵達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根本出路,當然也是民營經濟贏得更大輝煌的根本出路。但是,近些年來,推進改革、深化改革更多是停留在口頭上、會議中、文件裏,出的條條、細則不算少,卻仍然沒有實質性的突破。這是不是全黨上下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點整治“四風”中的典型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問題呢?黨的十八大將下一步經濟體製改革的核心問題聚焦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明確指出“經濟體製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一個大方向,至關重要。確實,如何擺正政府和市場兩者之間的平衡,決定著“中國特色”之“特”,決定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遵循普遍規律的基礎上能否貢獻新的創意,由此也決定著廣大民營企業對新一輪全麵深化改革的期盼、對最大限度地激發活力和創造力的期盼!
改革,帶來體製上的豁然開朗,帶來經濟上的充分民主。人們得以在驟然解放的時空中施展才幹,動員起各種沉寂已久的資源,自主創業不再偷偷摸摸,不必擔心割“資本主義尾巴”;光明正大地擴大規模,為企業發展融資,打造自己的響亮品牌。但是,有些自由需要更廣闊的邊界,有些自由則被盲目斂財驅使著越界。
很多時候,我們擔心經濟自由會若隱若現,更談不上亙古不變。當觸及某些利益或情緒時,它會悄然讓步,退到“候補”席位,甚至更遠。有些自由還處於“畫餅充饑”的意識層麵,如政策環境上早有允許民營企業進入部分壟斷行業的理性與熱情,但現實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乃至“鐵門”依舊冥頑僵硬。有些自由還要小心翼翼地看大眾臉色和眼色,而大眾的情緒往往會或多或少地摻雜非理性和片麵性,甚至連某些被殖民化半殖民化的後遺症也會作祟。這些都表明,中國的民營經濟要獲得更多的創業與發展自由,在較長一段時期內仍將受到兩方麵的製約,一是封建道統之遺風,二是計劃經濟之遺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