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哈佛信條21求真:識破扮成真理的謊言(1 / 3)

謊言有時候會假扮成真理的模樣,眼睛也通常會欺騙我們,這就要求我們不但要看到事物的表象,還要發現其內涵所在。

沒弄清楚事情真相,不要隨意下判斷

一個訓練有素的思想家的主要特點在於,他不在佐證不足的情況下輕易做出結論。

——劍橋大學教授比德穆爾·貝弗裏奇

人們往往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以至於在沒有弄清事情的真相時,就草率地下了結論,最終既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因此,在哈佛人心中有這樣一條訓言:在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不要對其隨意下判斷。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並不像表麵上看到的那樣,如果我們不能冷靜分析,就會被其蒙騙,被自己的眼睛所誤導。因為每個人在看待事物時,都會或多或少地帶上有色眼鏡,用自己的喜好、經驗和標準來進行批判,結果就是——我們往往看到了假象。

兩個旅行中的天使到一個富有的家庭借宿。這家人顯得非常不友好,拒絕讓他們在舒適的臥室過夜,而把他們安排在了冰冷的地下室,更過分的是,他們能睡眠的地方隻有一個角落而已。當他們鋪床時,較老的天使發現牆上有一個洞,就順手把它修補好了。年輕的天使很是不滿,認為不應該幫助這家人,老天使答道:“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

第二晚,兩個天使又到了一個非常貧窮的農家借宿。這對農家夫婦對他們非常熱情,把僅有的一點點食物拿出來款待客人,然後又讓出自己的床鋪給兩個天使。年輕的天使非常感激這對夫婦。可是第二天一早,年輕的天使卻發現農夫和他的妻子在傷心地哭泣,原來,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一頭奶牛死了。年輕的天使非常憤怒,他覺得這太不公平,作為一個天使,他不容許出現這樣的事情,於是他質問老天使為什麼會這樣,第一個家庭什麼都有,老天使還幫助他們修補牆洞,第二個家庭盡管如此貧窮,還是熱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卻沒有阻止奶牛的死亡。令年輕的天使氣憤的是,老天使依然那樣回答道:“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

年輕的天使急了,可是還沒等他開口,老天使就繼續說道:“當我們在地下室過夜時,我從牆洞看到牆裏麵堆滿了金塊。因為主人被貪欲所迷惑,不願意分享他的財富,所以我把牆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來召喚農夫的妻子,我讓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並不像它看上去那樣。”正如筷子放進水中,就顯出了折斷了的樣子,有些事情的表麵並不是它實際應該的樣子。

我們的眼睛通常會欺騙我們,因此,在沒有弄清真相之前,不要隨意下結論,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自以為聰明,遇到任何事情都想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但是卻毫無緣由。

約翰·休斯頓是一位以睿智和古怪著稱的偉大導演,曾9次被奧斯卡提名,並獲得過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獎,其他獎項更是難以計數。而他的女兒安吉利卡·休斯頓也表現不凡,在他執導的影片《現代教父》中,表演出色,一舉奪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約翰是一個非常嚴厲的父親,他要求自己的兒女們必須要每天向他詳細報告當天的計劃和打算,而且對於他們的言行要求非常嚴格。

安吉利卡在回憶她的成長過程時,這樣寫道:一次,在晚餐桌上,我們的話題漸漸轉移到了大畫家梵高的身上。我有些隨意和輕率地說,我不喜歡梵高。“你不喜歡梵高?”他馬上接話道,“你先說出他6部畫作的名字,然後再告訴我,你為什麼不喜歡他。”當然,我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沒有說出來。父親馬上勃然大怒,嚴厲地訓斥道:“馬上給我離開餐桌,直到你知道你在談論什麼為止。”在我離開餐桌後,父親又大聲地在我身後吼道:“你記住,無論什麼時候,如果你不能說出你的理由,就不要發表你的意見。”

正是約翰·休斯頓如此的嚴格要求,才成就了安吉利卡一絲不苟的作風,也正因為一絲不苟,才有了超凡脫俗的成績。

約翰的這句話對我們很有警示作用,“如果你不能說出你的理由,就不要發表你的意見”。我們要認真看待周圍的一切,認真地投入其中,隻有自己真正融入,才不會浮於表麵;隻有認真地思考,認真地分析,結論才可能越接近真實。

一位副校長和一名年輕的班主任交流班級管理經驗。副校長洋洋得意地說:“想當年,我當班主任的時候,帶出來的班從來都是全校公認的最優秀的班級,學生聰明聽話,學習成績也是最突出的。”年輕的班主任笑了笑,毫不示弱地說:“我認為我們班也是全校最出色的班級。”

副校長對年輕班主任的話不以為然,就問他有沒有根據。年輕的班主任滿懷信心地回答:“當然有!”他隨即喊住一位路過的學生,指著辦公室窗台上的一盆杜鵑花說:“那盆花被蟲蛀了,快要死掉了,你端出去把它扔了吧!”那個學生走過去端起花盆就往外走,但她突然一愣,因為她發現這盆花雖然有黃葉子,但是最上端卻有些嫩嫩的綠芽。她用手輕輕地點了點那嫩綠的小芽,轉身對年輕的班主任說:“老師,您說的不對,我覺得這盆花不可能枯萎死掉,為什麼要把它丟掉呢?”年輕的班主任非常滿意,回頭對副校長說:“這才是真正聰明的學生,老師要教學生用聰明的頭腦明辨是非,而非唯唯諾諾。”

聰明是建立在個人對事物的準確判斷之上的,它以服從真理為己任,而不是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那樣的詐騙案件,其中很多受害者就是分不清是非曲直,不能靜下心做細致的分析,以至於被事情的假象迷惑,最終誤入騙局。

所以我們要像哈佛人一樣,在沒有弄清楚事情的真相之前,不要對其隨意下結論。尤其是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各種離奇古怪的事情遍布在我們周圍,我們更要學會理性思考,隻有這樣,我們才不會丟失自己,才不會被紛亂複雜的社會現象迷惑了眼睛。

讀書是好的,但不要沒有思考

讀書是好的,但必須記住,書不過是書,要自己動腦才行。

——蘇聯文學家、政治活動家瑪克西姆·高爾基

每個哈佛人心中都秉持這樣一種學習理念:學習時的痛苦是暫時的,未學到的痛苦是終生的。哈佛人的學習氛圍彌漫在整個校園,除了圖書管外,餐廳裏、教室裏、公寓裏,都有學生在看書,去過哈佛的人都有這樣的感觸,哈佛是一個不夜城,即便是深夜,校園裏依然是燈火通明。

然而,哈佛人並不是書呆子,他們通過閱讀大量的書來獲取必要的知識儲備,然後堅持獨立的思考,跳出書本之後,到生活中去探求真理所在。哈佛人知道,書不過是書,片麵強調書本知識的吸收難免會導致思維能力的削弱。因此,對於書本的知識,要學會辯證地分析、合理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