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超超和媽媽一起來到超市。媽媽買了很多東西,將購物車塞得滿滿的。走出超市,超超拎著一個大袋子說:“媽媽,為什麼我們要這麼麻煩地去超市買東西?如果拿東西跟別人換,那不是比現在更方便和快捷嗎?”
聽到超超這樣問,媽媽笑了。她摸著超超的頭說:“超超,你真聰明!很早很早以前,在我們的祖先們還沒有造出錢幣的時候,就是通過這種‘以物換物’的方式跟別人換取自己需要的東西的。你聽過‘物物交易’這個詞嗎?”
超超點了點頭,說:“老師上課講過!那麼,為什麼不繼續用這種方法了呢?如果是那樣,我們就可以用一塊好吃的蛋糕,找我奶奶換好多鮮奶回來!這樣的話,我們既不用來超市,更不用排40分鍾的隊伍,那不是更好嗎?”
超超的打破砂鍋問到底,並沒有讓媽媽感到厭煩。媽媽想了想說:“超超,並不是沒有人這麼做,媽媽可以給你講個小故事,你聽一聽,看看聽完後還會不會覺得那樣子更好。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莉莉和妮妮是鄰居,一天莉莉突然想要妮妮家的遊戲機,莉莉把自己最想吃的蘋果派拿出來作為交換,問妮妮可不可以。”這時候,超超的媽媽問他,“超超,願意交換嗎?”
超超當即撅起了嘴:“當然不願意!遊戲機要比蘋果派貴得多!”
媽媽說:“現在你明白,為什麼沒有‘物物交易’了吧?”
超超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很多孩子,都會如此帶著稚氣地問父母。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有些煩,就簡單粗暴地敷衍了孩子。然而這些父母不知道的是:此時正是建立理財觀念的最佳時機!因為隻有了解金錢,才能去理財!
我們成年人都會明白,每個人的吃穿住行,都需要通過勞動獲取,用適合的金錢額度購買相應的商品。而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自己生產,所以絕大多數的東西都需要通過交換得到。在很久以前,人們沒有通過固定的、唯一的物品去買東西,所以,各種物品就都是“金錢”,都可以換到想要的東西。
當然,這樣的大道理講給孩子聽,一定會引起他們的反感。所以我們在這裏舉一個實例,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明白金錢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例如,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在很久很久以前,作為固定交換的物品通常都是魚幹和鹽。但魚幹很容易壞掉,鹽也不方便攜帶。”
此時,孩子一定會迫不及待地問:“是啊,那該怎麼解決?”此時你可以繼續說:“後來,人們發現由金屬製造出來的東西,不愛壞也容易攜帶,於是‘貨幣’就這麼慢慢地演變而成了。你看看電視上,那些古代的錢,是不是都是金、銀或者銅做成的?”
“可是,現在的錢都是紙,並不是金屬啊?”
當孩子被你的話題所吸引時,他就願意主動了解金錢的發展。這時你可以告訴他:“因為紙幣更輕便啊!我們的科技發展很快,所以紙幣就淘汰了金屬貨幣!現在,還有更加先進的交易方式呢,比如媽媽錢包裏的銀行卡!”
不要小看與孩子的這種交流,這正是一種理財教育。讓孩子了解貨幣的誕生於發展,他就會知道金錢在社會中的作用。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提醒孩子,金錢需要通過勞動的付出才可以獲得,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不勞而獲,這種事在人類社會乃至所有生物界中都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
讓孩子明白“金錢是怎樣誕生的”,這是我們在開始正式理財課前的“學前教育”。唯有如此,孩子們才能理解:原來錢的獲得,並非隻是如從ATM機中取出來那樣簡單!而為了讓孩子更加明白貨幣的發展,我們也可以鼓勵他,試著用自己手中不太需要的物品跟同學、朋友、親戚或父母交換自己喜歡的東西,看看可不可以交換成功。如果成功了想一想是為什麼,他就會明白自己的東西有多少價值;如果沒有成功,我們也不妨告訴他:“這就說明,你的東西的確沒有太大價值了,所以不能換來你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