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多次變態(2 / 3)

但是,到了6月,它的樣子就不再這樣幹癟了,而是變成一個規則的圓球,一個橢圓球,它與軸線垂直的斷麵全部都是圓圈。這種膨脹變化好像是一個皺癟的氣球被吹起來了似的,但是在這個時候還發生了一個比這種膨脹更重要的事實。擬蛹的角質外皮跟它裏麵裝著的東西分開了,就像上一年二齡幼蟲的皮那樣,外表沒有一點兒裂痕,就那樣整個脫落下來;於是這皮就成為一個與所裝著的斷開的新的橢圓形罩子,而這罩子本身又被包在二齡幼蟲的皮做成的袋子中。這兩個沒有口的袋子,大的一個套著小的一個,外表透明、柔軟、無色並且極其細致;第二個袋子很容易破碎,幾乎跟第一個一樣細致,但呈現出淡褐色,像一張琥珀做的薄膜似的,所以透明度比第一個差很多。在這第二個袋子上有我們曾經在擬蛹身上看到的氣門疣、胸腔皰等。最後,在袋子裏麵可以模模糊糊地看到某種物質,它的形狀會讓人立刻想到二齡幼蟲。

是的,假如我們人為地將這個裹藏著這個秘密的雙層罩子撕開,眼前的情形一定會讓我們很驚訝,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跟二齡幼蟲一樣的幼蟲。在最奇怪的變態之後,這個昆蟲又倒回到了第二種形態。我不再用過多的言語去描述這個新的幼蟲了,因為它跟前者相比,隻存在著某些微妙的不同。兩者的頭都長有模糊的附屬器官,依舊有腿存在的痕跡,都有著水晶那麼透明的殘餘。三齡幼蟲跟二齡幼蟲不同之處隻是:

腹部因為消化器官掏空凹陷而顯得沒有之前那麼粗了,肋部各邊有兩串肉瘤珠子,氣門像水晶似的稍稍凸出但已經不是那麼明顯地凸出了,曾經隻是雛形的第九對氣門現在已經跟其他的氣門一樣粗了,還有大顎末端非常尖銳。三齡幼蟲從雙層的袋子中出來後,隻是在懶洋洋地進行收縮和膨脹,因為腿軟弱無力,不能爬行,甚至連正常的狀態都很難保持。

所以它經常隻是側身躺著,或者偶爾做些輕微的蠕動。

擬蛹的外皮變成了幼蟲的殼,如果它在殼中是頭下腳上的顛倒狀態,那麼它通過這種膨脹和收縮的交替進行,雖然動作懶散緩慢,但依舊能夠讓它在殼裏麵全身轉過來,而且因為殼內的空間幾乎全被幼蟲占滿了,所以翻轉顯得更加困難。小蟲在收縮身子的同時,把頭彎到肚子下麵,通過垂直的動作把身子正過來,這動作非常緩慢,即使是在放大鏡下麵也很難看出來。過了不到15分鍾,起初在下麵的幼蟲的頭現在已經恢複到朝上的狀態了。我非常支持這種體操動作,但是我不太理解,因為幼蟲殼裏的空間是那麼小,如果它能夠這樣地翻轉過來,那麼比起我們期待它做其他的事情,那簡直不算什麼。這種能力使它可以在自己的小屋中找到它喜歡的朝向,也就是頭朝上的最開始的姿勢,但是幼蟲有這種收縮翻轉能力的時間並不長。

在它第一次出現後最多再過兩天的時間,它又陷入跟擬蛹一樣的、完全無活力的狀態中去了。我們把它從琥珀色的殼中取出來,發現它原本可以隨意收縮和膨脹的能力徹底沒有了,就連用針尖刺激也沒有什麼反應,雖然它的外皮仍然十分柔軟,而且身體結構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但擬蛹就這樣一點感知能力都沒有地持續了整整一年,它剛剛醒來沒過多長時間又立即陷入沉沉的昏睡之中。這種昏睡隻是在過渡到蛹的狀態時才會消失一部分,這之後又馬上恢複到原樣,並一直持續到成蟲狀態的到來。

因此,如果用玻璃管強製三齡幼蟲,或者說強製被殼包裹在裏麵的蛹保持顛倒的狀態,無論過多長時間,這些幼蟲也一定不會恢複到直立的狀態;即使是成蟲,被關在殼裏時,由於身體有些僵硬,也無法恢複直立。如果我們之前沒有觀察到三齡幼蟲最初的那些動作,那麼已經成長了幾天的三齡幼蟲,它們的蛹的這種完全靜止的狀態,加上殼裏剩下的空間很小,肯定會讓人相信這種小蟲絕對不可能自己整個翻轉過來。

現在讓我們看看如果沒有及時進行觀察會有什麼奇怪的後果。我收集了一些擬蛹,然後把它們以各種可能的姿勢放在一個瓶子裏。當合適的季節來臨,讓我們感到驚訝的事情就會發生,因為我們看到,在絕大多數殼子裏,關在裏麵的幼蟲或者蛹全部處於顛倒的方向,也就是說,頭轉向到殼的肛門的那一端。我們看看這些位置顛倒著的殼裏會不會出現任何活動的跡象,沒有,我把殼擺在各種的位置,等著小蟲自己翻轉過來,不過這都是徒勞的,我想知道進行翻轉所需的自由空間到底在哪兒,但也同樣一無所獲。這些都是幻想出來的;我受騙了,在兩年中我提出了各種可能的猜想,想要了解這殼和殼裏的東西之間為什麼會出現差異,想要解釋一個根本無法解釋的事實,可是因為沒有及時進行觀察,就會把最有利的時機錯過。

但在現場,在條蜂的蜂房裏,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明顯的異常現象,因為二齡幼蟲在將要轉變為擬蛹時,總是會根據蜂房接近垂直的軸線保持自己的頭是朝上的。但是當將擬蛹雜亂無章地擺在一個盒子裏,或者是一個瓶子裏的時候,所有那些被顛倒放置的擬蛹裏麵裝著的幼蟲或者蛹,之後都會調整過來。

在我之前所描述的四次深刻的變態之後,我們能夠推測出內部的機體會發生一些改變,這種推測是非常有道理的。可是結果卻是什麼變化也沒有發生,三齡幼蟲的神經係統跟之前的一樣,甚至還沒長出生殖器官來,更談不到消化器官了,這些消化器官直到它們長成成蟲都不會改變。三齡幼蟲保持有四五個星期,二齡幼蟲期大概也要經過這麼長時間。7月是二齡幼蟲轉為擬蛹、三齡幼蟲轉為蛹的時期,這些轉變都是在橢圓形的雙重外套裏進行的。外套的皮在背的前部裂開,然後在這種情況下重新出現的幾下輕微的收縮的幫助下,外套的皮蛻成一小團被甩到身後。之後的情況就跟其他的鞘翅目昆蟲一樣了。

三齡幼蟲的蛹也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這時還在繈褓中的成蟲,呈黃白色,各個附屬器官像透明的水晶一樣伸展在腹部下麵。幾個星期過去了,在這期間,一些蛹已經穿上了成蟲樣子的外衣,而再過一個月左右,小蟲按照通常的方式最後一次蛻皮,終於定形了。這時鞘翅呈黃白色,翅膀、腹部和腿的絕大部分也呈黃白色。經過了一天的時間,鞘翅有一段呈現出黑褐色,翅膀變黑,最後腿也變成黑色,於是成蟲完成了結構上的變化。但是西芫菁還在依舊完美無缺的殼中待了半個月,偶爾會排出一些尿酸的白色糞便,並利用自己最後兩次蛻的皮,也就是三齡幼蟲和蛹蛻下的皮,把糞便扒到後麵遠離自己的地方。最後,接近8月中旬,它撕開長時間關著自己的雙層套子,戳穿條蜂蜂房的塞子,走進巷道,到外麵去尋找伴侶延續後代了。

我在開始的時候說過,我在尋找西芫菁的時候,偶然發現了兩個屬於疤痕短翅芫菁的蜂房。其中一個蜂房內裝著條蜂的卵,卵上附著一個黃色的虱子,這是短翅芫菁的初齡幼蟲。我們非常了解這種昆蟲。第二個蜂房裏也已經被蜜填滿,蜜汁上漂浮著一隻白色小幼蟲,長大約有4毫米,與屬於西芫菁的白色幼蟲相差很多。它的腹部迅速一脹一縮,是在貪婪地吸吮著條蜂采集的香味彌漫的蜂蜜。這隻幼蟲是短翅芫菁幼蟲發育的第二個階段。

我將這兩個珍貴的蜂房保存了下來,將開口全部打開,方便觀察研究。我在從卡班特拉回來的路上,因為車輛太過於顛簸,蜂房裏的蜜灑了出來,導致蜂房裏的居民無法生存。6月25日我再次來到條蜂的窩,我又帶回了兩個跟前麵一樣,但個頭非常肥大的幼蟲。一隻幼蟲將要把糧食吃光,另一隻已經吃了一半。我小心翼翼地把第一隻幼蟲放到安全的地方,把第二隻幼蟲拿出來快速地浸泡在酒精裏,保存了起來。

這些幼蟲看不見東西,軟軟的、肉肉的,呈淡黃白色,身上覆蓋著借助放大鏡才能看得到的絨毛,而且跟金龜子的幼蟲一樣彎成鉤狀,兩者在外形上有點兒相似的地方。包括頭在內共有13個體節,其中9個體節側邊有氣門孔,食囊袋呈卵形,蒼白色。我所描述的是中胸和腹部的頭八個體節。就像西芫菁的幼蟲一樣,末端有一對氣門,也可以說腹部的第八體節比其他體節小一些。

頭是角質的,略顯棕色。前側片四周都是棕色的。上唇凸出,白色,梯形。大顎呈黑色,粗壯,短而鈍,略彎,尖利,裏麵上下各有一顆大牙齒。頜上的觸須和唇上的觸須的形狀好像非常小的皰子,有兩三節。觸角呈棕色,就插在大顎的底部,有三節,第一節粗,呈小球狀,其他兩節與之相比直徑小得多,圓柱體。腿短,但十分有力,末端有黑而壯的爪,幫助小蟲攀登或者挖掘。發育最好的幼蟲長約為25毫米。

幼蟲的內髒因為在酒精中放置了太長的時間,所以已經壞了,但是我通過對那隻幼蟲的解剖,了解到它的神經係統除了食道環外,由11個神經節組成;消化器官與成年的短翅芫菁幾乎一樣。

6月25日,我將這兩隻幼蟲中最大的那隻和它還沒吃完的食物都放在玻璃管裏。這隻幼蟲在7月的第一個星期形成了新的形狀。背的前半部分的皮裂開了,有一半被褪到後麵去,一隻與西芫菁相似的擬蛹露出部分來。牛波特沒有觀察到短翅芫菁幼蟲的第二個形態,也就是幼蟲飲食條蜂蜂蜜漿時的樣子,但是他看到過這種幼蟲有一半裹著擬蛹的繭殼。

牛波特根據繭殼上發現的粗壯的大顎和帶利爪的腿,分析幼蟲可以開始進行挖掘了,便離開了條蜂的蜂房,從這個蜂房到另一個蜂房裏去尋找食物。我覺得這個猜想是有道理的,因為一個蜂房裏裝的蜜是很難保證幼蟲可以發育到所要達到的體積的。

再來看看這個擬蛹。它與西芫菁的擬蛹很像,是靜止不動的生命機體,角質堅固,呈琥珀色,包括頭在內有13個體節,長約20毫米,略微彎成弧形,背凸起來,肚子幾乎是平的,四周鼓出肉環,把背部和腹部分割成兩部分。頭更像是個麵罩,上麵有一些模糊的與頭部的未來部位相對應的隆起標注點。在胸部體節上有3對結節,這將發育成幼蟲和未來的成蟲的腿。

最後有9對體節,一對在中胸,接著的八對在腹部的前8個體節上。最後的那一對比之前的都小些,這種特點我們在擬蛹以前的幼蟲上都看到過了。

用短翅芫菁與西芫菁的擬蛹做比較,我注意到它們之間有一個最吸引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它們在最小的細節上有著相同的結構。兩者頭部都有麵罩,腿部都有同樣的結節,體節的數目和分布的方式也一樣,最後,連顏色、外皮的堅硬程度也是一樣的。唯一的差異就是這兩種擬蛹總的外觀和幼蟲蛻下的皮所形成的外罩有所差異。因為西芫菁蛻下來的皮是一個裹著整個擬蛹的封閉的袋子,一個沒有開口的皮袋。短翅芫菁蛻下的皮則正好相反,它從背上裂開,褪到後麵去,因此隻裹住了擬蛹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