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次票戲記(1 / 3)

作為京劇迷的我,卻隻是一個普通觀眾。我隻是看熱鬧,連琢磨都說不上,更甭提研究什麼的了。加上我又是個音盲,聽了大半輩子戲,至今連板眼都不懂。但是正由於如此,我看戲純為娛樂,從中得到滿足,這才是最幸福的觀眾,到劇場就為了享受,過戲癮。

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就被音樂老師發現我的嗓子好,所以成了戲迷之後自然就也會唱幾句了,雖然不懂板眼,人家聽了卻說我唱得有板有眼,真是怪事。我的看戲生涯隻延續了大約一年,那時國難日亟,自己也覺得總這樣泡戲園子太說不過去了,便認真讀起書來,中斷了看戲生涯。

一年之後的1936年,我的命運發生了一些變化,暫時中斷了學業,應邀去南京的國立戲劇學校做了校長餘上沅的秘書。而在第二年準備回到北京去繼續學業時,卻爆發了口木帝國主義進攻盧溝橋的“七七事變”,從此進入了終生的寫作生涯。

無論生活發生了多少轉折,我對京劇的熱愛從來沒有動搖過,雖然我始終隻不過是一個外行,然而就憑著整整一年看戲的經驗,我竟有過五次登台票戲的曆史。

編輯先生要我寫這篇文章,我答應寫,因為這好歹是一個紀錄。寫到這兒我忽然想起,我幾乎忘記還有一次關於京劇的經曆,就是我還花錢請老師正經學過一出戲。當然,看戲也是學,不過正式請老師教戲畢竟是另一回事。

抗戰開始,劇校內遷,先遷長沙,半年後,亦即1938年再遷戰時陪都重慶。重慶是川劇盛行的城市,而我對川劇卻毫無理解,亦很少看戲。我是到新中國成立以後,川劇進京,才又迷上了川劇的。

在重慶的這段時期,劇校聘來了剛從英國歸來的兩位專職教授,即在英國專攻戲劇的黃佐臨和金韻之夫婦(韻之後來在上海改名丹妮)。佐臨和韻之是一對品學兼優、謙和真摯的學者。兩人都是天津世家子弟,同去英國留學。先在牛津和劍橋讀大學獲得學位,後又同到英國一家專攻戲劇的學校進修專業,佐臨學導演,韻之學表演。初到重慶正是暑假期間,兩人和我商量,想利用這段假期學點京戲。京戲為中國戲劇藝術的國寶是我們的共同認識,在求學時代,我雖然看富連成的戲不下百出,但確也沒有認真學過。於是我在重慶報紙上小廣告裏找到一個教授京戲的廣告,就去找到了這位老師,好像是姓張,名字記不清了,講好學《四郎探母》中《坐宮》一折,一個星期學兩個下午,共四次學完。《坐宮》我早已熟悉,聽得爛熟了,但是洋學生出身的金韻之可跟洋人差不了許多,一字一句都得從頭學起,連老師都急得滿頭大汗,我在旁邊也等於是個助教一般。韻之是以對祖國京劇藝術的熱愛來專心致誌地學習的,她很聰明,記憶力也好,又是表演藝術的專家,學來沒有很大的困難,然而在京劇最重要的一環,“唱”這方麵卻過不了關。問題就在於,她是一副多年養成的洋嗓子,又高又尖不說,而且聲音發顫,打哆嗦,怎麼也改不過來。這出戲在念白、身段、地位、鑼鼓家夥點兒、上下場等等方麵我們還都學會了,但隻由於韻之的唱連她自己也感覺不行而隻好罷休了。

我已經學過的京劇隻有《四郎探母》的《坐宮》這一場,但也沒有得到過一次彩排上場的機會,至今感覺遺憾。

國立劇專在重慶上清寺臨時校址隻有這麼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由於日寇飛機不斷轟炸,到了幾乎無法開課的程度,經校長餘上沅先生的積極活動和籌劃,將學校搬遷到長江上遊靠近宜賓的沿岸小城江安。江安是一個很小的縣城,方方正正的四個城門,小到什麼程度?外來人說笑話:手裏拿一個燒餅可以從東門扔到西門。然而這個小城鬧中取靜,安寧而又安全。“鬧中”,指它的上遊是四川的重要城市宜賓,它的下遊瀘州、江津以至重慶都是著名的商業繁華重鎮,而重慶又是戰時的陪都。江安小城隱匿在綠竹叢中又有舟楫之便,是當時口寇飛機狂轟濫炸絕對光顧不到的地方。於是移居在江安文廟的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得以安心教學,弦歌不輟。至今許多卓有成就,享譽大陸、港、台乃至海外的戲劇電影方麵的學者、名家,很多都是當年江安劇專的莘莘學子。

我是在大學二年級正在求學時,由校長餘上沅先生的勸說和邀請,進入劇校任職校長室秘書,然後由於學校避亂內遷,再不能回北平繼續學業而從此進入世途的。

學校內遷時,餘校長委托我為學校找一位能教京劇基本功的教員。我在重慶居然物色到名叫楊福安的中年京劇武生,河北省人,他五短身材,十分敦厚老實,自稱是海派武生高福安的徒弟。是什麼人介紹的,通過什麼關係找到的,現在已完全不記得了。楊福安單身一人來到江安,很安心地擔任了京劇基本功的教職。由於武功紮實,教課認真,很得學生的尊重和好感。他到江安不久,經人介紹與一位江安婦女結婚成了家,估計後來就在江安住下去了。

由於楊福安到來的影口向,劇專聚集起一小夥京劇愛好的學生,包括演員和樂隊場麵人才,因而就有了些京劇清唱的活動。在我的記憶中,有幾個學生:張正安、張零、季紫劍……教員中有劇校第二屆畢業學生郭蘭田,還有教師楊村彬夫人王元美。元美是北京燕京大學畢業生,當時是學校的英文教員,而村彬是成就不凡的劇作家、導演。

抗戰時期的江安國立劇專經費有限,生活艱苦。餘校長精明能幹,除在教學方麵盡可能網羅人才提高質量外,在經濟上亦想了許多方法改善學生和教職員工的生活。譬如“憑物看戲”就是方法之一。學校定期舉行一些演出,當然主要是演出話劇,觀眾不必買票,隻要送一點實物便可入場,一碗米、一個蘿卜、一塊肉、一捧花生都可以。當然也有送來大量禮物的,譬如就有人牽了一隻羊、趕來一頭小豬的觀眾。每逢演出,江安人幾乎傾城出動,熱鬧之至,如同過節一般。在這裏我要寫的是我曾參加過的幾場京劇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