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三勝,又名開龍,字起雲,湖北羅田人,清道光、鹹豐年間的京劇演員,與程長庚、張二奎並稱京劇“老生三傑”、“三鼎甲”。他功底深厚,唱腔以“花腔”最為著名。他融會漢劇、徽劇之音,加以昆曲、川劇之調,抑揚頓挫,推陳出新,自成一家,獨創了“餘派”。清代楊靜亭在《都門雜詠》中稱讚他:
時尚黃腔喊似雷,
當年昆弋話無媒。
而今特重餘三勝,
年少爭傳張二奎。
餘三勝所唱的戲,以“西皮”為最佳,唱腔蒼涼悲壯。他在《四郎探母》中扮楊延輝,《定軍山》中扮黃忠,《捉放曹》中扮陳宮等,名噪京師,無人能與之抗衡。“二黃反調”也因他創製得多、唱工出色,而盛傳於後世。
餘三勝是“春台班”台柱,演技高超,擁有一批觀眾。許多演員都以與他搭檔而倍感榮耀,但他對搭檔要求相當嚴格,必須由他親自選定,說一不二,從不勉強遷就。如他唱《四郎探母》,就一定要胡喜祿與他搭檔。胡喜祿專攻旦角戲,唱工好,扮相也甜美,尤以扮“青衣”譽滿藝壇。他倆在台上配合默契,天衣無縫,令人叫絕。隻要他倆出演《四郎探母》,老觀眾紛遝而來,新觀眾慕名而至,場場爆滿,盛演不衰,場內喝彩、道好聲不斷。
有一次,餘三勝與胡喜祿聯袂出演《四郎探母》,海報剛一上牆,不多時戲票便售出一空,樂得班主喜滋滋地合不攏嘴。演出前,除胡喜祿一人外,所有上場演員都準點到了戲院後台,忙著打臉上妝,塗脂抹粉。餘三勝也早早到了戲院後台,快手快腳地化了妝,手端一把紫砂小茶壺,坐在一旁,閉目養神。
一會兒,上場演員各自做好出演前的一切準備工作:服裝、道具、燈光效果等後台工作人員也各司其職,井然有序;台右司琴、司鼓、司鑼等司奏人員,早已各就各位。隻等開場鑼一結束,演出便正式開始了。但是,主要演員胡喜祿還未到達現場,急得班主團團轉,一頭大汗淋漓;後台主管急得遠遠站在戲院外幹等,左顧右盼,也不見胡喜祿的身影出現。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眼看就到了開演時間,班主也等不及了,便對餘三勝說:
“餘老板(老板,舊時對京劇演員的尊稱),胡老板到現在尚不見人影,你老看咋辦呢?”
“班主的意思是?”餘三勝半目爭著雙眼反問道。
“餘老板,總不能讓觀眾這樣幹等下去。”
“看起來班主的意思是換人‘救場’?”
“餘老板,您老誤會了。我這是請您拿主意呢!”
“班主,要換人,那就連我一起都換了!”
“餘老板,哪能呢!哪能呢!”班主說。他茫然四顧,自言自語道:“這,這咋辦呢?”
“班主,按時開場,我餘某有辦法。”
班主一臉狐疑,給台左司奏人員打了個手勢,隨後開場鑼鼓便響了起來。響了一陣,場內觀眾開始安靜下來。
演出開始了,餘三勝上場。這場戲的開板唱的是“楊延輝坐宮院”一段,本來隻有四句唱:
我好比籠中鳥,有翅難展;
我好比失水魚,困在沙灘;
我好比中秋月,烏雲遮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