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山,又名昆侖丘,昆侖墟.
《史記·大宛傳》中說:“漢使窮河源,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
這裏群山連綿起伏,雪峰劍削刀劈,草原粗獷豪邁,風雲奇幻悍野。
尤其令人感到驚異的是,在這裏隨處可見的冰丘和冰錐,以及終年不化的高原凍土層。
不僅外表壯觀瑰麗,更重要的是,冰丘的下麵和冰錐的裏麵,竟然是清澈湍急的涓涓潛流。
從外邊看來,就像是被冰封的精靈,這些被囚禁的精靈經過日夜的積蓄準備.
一旦時機成熟便會奮不顧身的破開冰層、噴湧而出,巨大的音爆就像是憤怒的咆哮.
然而,不知道是因為被壓抑的太久還是根本不懂得克製,噴湧而出的泉水自始至終都是在肆無忌憚的發泄.
直到力量耗盡便又重新被封入冰層,像一個無情的詛咒,又像一個偏執的輪回。
在這迂回起伏的疊嶂山巒裏麵,正有一群緩慢移動的黑點,在天地一色的雪白裏麵,這群黑點顯得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巍巍昆侖的千丘萬壑,如同一條條滾滾向前的銀灰色巨龍,而這支不足十人組成的小隊伍在這雄渾無際的山脈中還不如一隻小小的螞蟻。
這裏雖然隻能算是昆侖山的山口,但是海拔也有5000以上,在這種地方空氣稀薄、壓強偏小而且氣候寒冷,環境可以說是相當惡劣.
哪怕是受過訓練的專業邊防軍人在這種環境中生活也是相當艱難。
尤其又是在昆侖山的深處,那裏常年都被清一色的白雪覆蓋,有時候走上幾天幾夜都看不到一絲其他的顏色。
所以,如果沒有經驗豐富的當地人做向導,就很容易在這茫茫的雪原裏迷路。
正因為這樣,大部分時間這裏都可以說得上是徹徹底底的人跡罕至。
偶爾出現的人群無非隻有兩種,一種是朝聖的出家人,另外一種就是像眼前這支隊伍一樣的探險愛好者。
“再往前走一個多小時就是不凍泉了,大家加把勁,再堅持一會,到不凍泉的時候我們再休息。”
走在隊伍最前麵的那名隊員轉身說到,由於墨鏡和口罩遮住了她的整個臉,看不清楚她的真實麵貌,不過聽聲音竟然是個女的。
從她急促的喘息中不難斷定,她正在忍受著高原反應所帶來的強烈不適。
“好。”
“加油。”跟在後邊的人紛紛回應著。
又走了將近三個小時,一塊巨大藍色寶石突然出現在大家的視線裏——不凍泉終於到了。
不凍泉位於昆侖河北岸,又名昆侖泉,厚重的花崗岩板圈成了池壁,池中清澈的泉水萬年不停地噴湧而出。
即使嚴寒的冬季也從不封凍,誰也不知道泉眼下麵通向哪裏。
遲軒還清楚的記得,出發之前一些前輩曾經千叮嚀萬囑咐:在昆侖山探險登山要特別注意的幾個地方,而不凍泉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當地藏民視不凍泉為神泉,時常對泉水膜拜。
以前西藏剛解放的時候,一些登山愛好者途經這裏,那時候大家對昆侖山這塊土地還沒有太多的了解。
有三名探險者在泉裏洗澡,都給淹死在了泉眼裏,死因據說是因為泉水中含有大量的硝磺。
可是當地人的說法卻是因為他們褻瀆了偉大的昆侖山神,被山神收割了生命。
遲軒是這支隊伍中領頭的女孩,同時也是也是這次旅行的發起者。
由於所有的物資基本上都是她一個人出錢準備的,而且人也和藹,所以大家便讓她做隊長。
雖然目前還隻是學生,但據小道消息說,她名下的資產已經將近千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富豪。
可是她本人對這方麵卻是諱莫如深,大家一開始的時候也對這充滿了好奇,在碰了幾次軟釘子之後便心有靈犀的都不再提這件事。
遲軒安排大家紮了帳篷休息,用特製的白煤球點燃了營火。
這支隊伍一共有七個人,等大家把一切準備妥當之後,便全部都是一屁股坐在氣墊上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
隨著營火的點燃,大家把臉上的墨鏡和口罩都摘了下來,這支僅僅隻有七個人的隊伍裏竟然有四個是女孩子。
而且從麵相上看,這些人的年齡都不是很大,估計是一群在校的大學生,放假之後結伴來旅行。
狀態稍好三個男生忙著給她們倒水發藥,勸她們吃點東西,越不吃東西越會覺得缺氧。
而且從鉛雲密布的天空中不時的有零星的雪花飄下,看來晚上一定會有一場大雪。
因為海拔太高,水燒不開,方便麵隻能煮成半熟。
大家吃著這些夾生的食物,可是眼中的興奮卻是毫不顧忌的流露出來,畢竟這是一次探險,在現在生活中難得一見的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