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硝煙四起,各路諸侯相互吞並整合,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無數精彩的人物、事件由此而生。
晉代陳壽所著史書《三國誌》為二十四史之一,它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文辭簡約,敘事生動,對後世影響深遠。元末明初,羅貫中以三國曆史為藍本,編撰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此後三國故事更加深入人心,那些曆史人物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機變權術和政治智慧,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魏、蜀、吳三國的君主中,孫權繼承了父兄的基業,守成之功大於創業,相對於曹操、劉備,他的形象不是那麼鮮明突出。而曹、劉二人,毫無疑問,都是多麵體。他們的共同點是胸懷大誌,雄才大略。再細察,曹操很霸氣,在陰險狡詐中另有誠懇坦率的閃光點;劉備在寬和仁厚,很有底氣,但也不能忽略其腹黑虛偽的一麵。他們究竟是英雄、梟雄,還是亂臣賊子,任人評說。但是無可否認的是,他們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他們的曆史是一部小人物如何崛起的曆史。
論崛起之道,曹操的看家本領,是對權術的運用。他對權術的運用可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霸氣十足,舍我其誰;劉備的獨門武器,是對人力的驅策,他深深懂得如何讓別人為自己盡心盡力去做事,所以,無論做什麼,他都底氣十足。
曹操出身於一個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末年宦官集團的一員;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青年時代,東漢末年著名的人物評論家許劭對他就有“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價。曹操在亂世打拚,走的是“奸雄”之路。“奸雄”之奸,在於他不受普遍的道德觀念的製約,不按常理出牌,做事隻求結果、不論手段。他“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步統一北方,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是暗潮湧動、處處危機。在外,各路豪強擁兵自重,對曹操所代表的中央集權並不買賬;在內,一些漢朝舊臣和文人士子們視曹操為篡漢之奸賊,明裏暗裏和他唱反調。自己的對立麵,曹操一個也不會放過。他清繳、壓製、收服、離間,種種手段並用,維護地方平靖和自己統治的穩定。他的權術,同時也用在自己人身上,即使是賞功罰過、激勵士氣、安撫人心這些常規內容,曹操也能翻出讓人歎服的花樣來。
劉備出道後,一直打著“漢室宗親”的招牌。他的套路,是在沒兵馬、沒地盤的時候,先樹立威望,積累人脈,在上獲取各路諸侯的信任倚重,在下獲取天下百姓的擁戴,自己身邊,又有關羽、張飛這樣的武將,諸葛亮、龐統這樣的智士也奉他為精神領袖。厚積薄發,時機成熟時,一舉定天下。劉備自己曾經說過:“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劉備選取的道路和曹操完全相反,如果說曹操成事靠的是權術與鐵腕,劉備推崇的則是無招勝有招的柔性力量。劉備的所有心機權謀,都藏在寬厚仁義的表象之後,即使在麵臨兩難之局時,他也會選擇放棄實利,保全聲望。最後曹、劉二人殊途同歸,都從無到有,創下赫赫功業,給人留下不一樣的啟示。
後世的人們一直在看三國、說三國、研究三國,甚而從中總結出許多適用於官場、職場、商戰的法則來。三國的影響力之所以能夠延伸到不同領域,因為無論做什麼,所需要的智慧都是相通的。曆史的事件不會重複,但曆史的規律永遠存在。“鑒古而知今”,讀史如照鏡子,前人的得失成敗,讓我們或欣喜、或失落、或汗流浹背、或恍然大悟,在此期間,不斷學習、矯正,我們才能在為人處世中遊刃有餘,然後獲得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