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這部書的結構和筆法是想了幾年才定下來的。第一編的五章曾在江蘇的《藝術百家》(季刊)上連載,我很想“悠”著勁兒慢慢寫,隨寫隨發表,隨發表隨聽取意見,隨聽取意見隨修正補充。總之希望能在1994年(梅蘭芳百年誕辰)之前全書問世,並且能夠成為一個相對成熟的東西,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沒有想到的是,當第二、三編的提綱幾經修改之後,便陡然加快了寫作速度,原因是基於以下的思考——

目前的短期行為太多,我不讚成。但在長期行為思想指導下的短線產品,似乎不應反對。更何況,我在這部書中對梅蘭芳文化現象的研究,或許是有些開創意義的。倘使早一些拿給京劇演員和觀眾,早一些拿給關心京劇和傳統文化的知識界朋友,就可能早一些發生作用,就能減少一些無謂內耗。

因此這部書從立意上講,不是靠資料翔實和立論嚴謹去博求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凝重感;而企圖在新的觀點上就基本問題重新發言,通過大開大闔、大張大弛而昂揚出一種激憤,流溢出一種神韻。我搞的是一種“不完備的學術”,並望學術亦能從“完備”的殿堂走出來,走下來,直至走進和融入實踐的洪荒之中。——此書的特點就在此,局限也在此。

作者

1989年早春於“品戲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