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可以說是一個冰天雪地的世界,就連緯度與其相同的北極也沒有南極那樣壯麗的冰雪景觀。由於南極氣候酷寒,南極的降水隻是以冰霰的形式降落下來,終年不化。該地平均降水量較少,並且氣溫低、蒸發能力差,長年累月就形成了巨大的冰原。每年大量的冰因為重力的作用滑入海中,在周圍的海麵上集結成麵積達150萬平方千米的廣闊的陸緣冰。
在南極還有一種“白冰”,這些“白冰”經過一係列變化就形成了冰川。原始形態的結晶雪花因為受到地麵熱力和自身壓力的作用,重新結晶變成顆粒狀的粒雪。細粒雪再經過合並再結晶,逐漸變成中粒、粗粒雪。底層的粒雪因為受到上層粒雪的壓力,發生緩慢沉降,重結晶而變成粒冰。在粒雪變成粒冰的過程中,融化的水沿粒雪顆粒間的空隙下滲,將底部的粒雪凍結起來,使原先存在於顆粒間的空氣被封閉而成為氣泡。粒冰含氣泡較多,氣泡的體積也較大,看起來顏色泛白,因此有“白冰”之稱。
冰川形成還需要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就是積雪區的高度必須超過雪線。雪線又稱為固態降水的零平衡線,是指終年積雪區域的界線,高度一般隨緯度的增高而降低。一個地區的積雪區如果沒有超過雪線,就不可能形成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