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陳建國、葛順奇:“出口競爭力與外國直接投資的作用”,《南開經濟研究》,2002年第1期。

[2] 崔大滬:“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的加工貿易”,《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第6期。

[3] 樊增強:“中國外商投資的新特征及其分析”,《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年第3期。

[4] 馮雷:“從貿易方式走向與國際經濟融合”,《國際貿易》,2002年第3期。

[5] 洪銀興:“從比較優勢到競爭優勢”,《經濟研究》,1997年第6期。

[6] 黃華菁:“從出口導向戰略到融入經濟全球化戰略”,《世界經濟研究》,2002年第1期。

[7] 黃桂田、李正全:“企業與市場: 相關關係及其性質——一個基於回歸古典的解析框架”,《經濟研究》,2002年第1期。

[8] 黃淩雲、陳明強、陳剛:“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區域差異研究——基於省級麵板數據的單位根、協整與Granger因果檢驗”,《世界經濟研究》,2007年第8期。

[9] 華民:“入世後中國如何參與國際分工”,《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年第4期。

[10] 華民:“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的對外開放”,《學術月刊》,2007年第7期。

[11] 江小涓:《中國的外資經濟》,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12] 江小涓、杜玲:“國外跨國投資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世界經濟》,2001年第6期。

[13] 李安方:“新開放觀的國際視野——評丹尼·羅德裏克的《新全球經濟與發展中國家》”,《世界經濟研究》,2005年第8期。

[14] 李卓、劉楊、陳永清:“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國際化戰略選擇: 針對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模型分析”,《世界經濟》,2006年第11期。

[15] 梁琦:“跨國公司海外投資與產業集聚”,《世界經濟》,2003年第9期。

[16] 梁誌成:“論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新型關係——對芒德爾貿易與投資替代模型的重新思考”,《經濟評論》,2001年第2期。

[17] 廖涵:“論我國加工貿易的中間品進口替代”,《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18] 林毅夫:“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經濟學的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9] 林毅夫、李永軍:“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管理世界》,2003年第7期。

[20] 林楊:“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對外貿易的實證分析”,《經濟研究》,2007年第7期。

[21] 劉誌彪等:《現代產業經濟分析》,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2] 劉楊:“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一體化戰略研究”,《財經科學》,2009年第11期。

[23] 劉楊:“貿易自由化、廠商技術升級與技能型勞動力需求”,《經濟評論》,2009年第6期。

[24] 盧荻:“外商投資與中國經濟發展——產業和區域分析證據”,《經濟研究》,2003年第9期。

[25] 聶輝華:“交易費用經濟學: 過去、現在和未來——兼評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製度》”,《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

[26] 邱立成:“論國際直接投資與國際貿易之間的聯係”,《南開經濟研究》,1999年第6期。

[27] 盛文軍、廖曉燕:“垂直專業化貿易、公司內貿易與產業內貿易”,《世界經濟》,2002年第2期。

[28] 史小龍、張峰:“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進出口貿易影響的協整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4年第4期。

[29] 宋泓:“世界直接投資和國際貿易形勢及對中國外經貿發展的影響”,《世界經濟》,2003年第3期。

[30] 王洛林等: “大型跨國公司投資對中國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經濟國際化的影響”,《中國工業經濟》,2000年第4、5期。

[31] 王舒:“貿易投資的一體化理論與國家產業競爭政策的演進”,《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32] 王少平、封福育:“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貿易的效應與區域差異——基於動態麵板數據模型的分析”,《世界經濟》,2006年第8期。

[33] 王嶽平:“我國三資企業工業結構特征”,《國際貿易問題》,1998年第5期。

[34] 王新奎: 《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中的利益分配》,上海三聯書店,1989年版。

[35] 王洪慶、張浩、朱榮林:“美國在華直接投資對中美貿易影響的協整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5年第10期。

[36] 魏浩:“貿易投資一體化與當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首都經貿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37] 吳江:“我國外商直接投資貿易效應的實證分析”,《財金貿易》,2000年第9期。

[38] 吳先明:“國際貿易理論與國際直接投資理論的融合發展趨勢”,《國際貿易問題》,1999年第6期。

[39] 奚君羊、劉衛江:“外商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實證分析”,《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01年第12期。

[40] 冼國明等:“促進關聯: 東道國外資競爭政策新趨勢”,《國際經濟合作》,2002年第1期。

[41] 冼國明、葛順奇:“跨國公司R&D的國際化戰略”,《世界經濟》,2000年第10期。

[42] 冼國明、嚴兵、張岸元:“中國出口與外商在中國投資——1983—2000年數據的計量研究”,《南開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

[43] 薛瀾:“全球戰略下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投資布局”,《管理世界》,2003年第3期。

[44] 薛榮久:“經濟全球化與原產地統計問題”,《國際貿易問題》,1998年第7期。

[45] 薛榮久:“經濟全球化的影響與挑戰”,《世界經濟》,1998年第4期。

[46] 楊先明: 《發展階段與國際直接投資》,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

[47] 楊仲強:“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特征和趨勢研究”,《南開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

[48] 楊小凱、黃有光: 《專業化與經濟組織——一種新興古典微觀經濟學框架》,張玉綱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49] 楊小凱:“分工與專業化——文獻綜述”,《信報財經月刊》,1996年第6期。

[50] 楊迤:“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進出口影響的相關分析”,《世界經濟》,2000年第2期。

[51] 楊瑞龍、聶輝華:“不完全契約理論: 一個綜述”,《經濟研究》,2006年第2期。

[52] 姚曾蔭:“國際經濟學界關於貿易比價長期趨勢問題的論戰”,《經濟理論與經濟史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53] 俞進:“融合國際貿易和直接投資理論: 以國際分工為基礎”,《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2年第11期。

[54] 袁國良、張磊:“不完全競爭條件下貿易利益公平分配機製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1997年第11期。

[55] 袁永娜:“外商直接投資與中國服務貿易關係的實證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7年第9期。

[56] 趙晉平:“確立中長期目標——我國外資政策調整的影響分析”,《國際貿易》,2003年第5期。

[57] 趙晉平:“我國吸收外資的產業政策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9期。

[58] 章江益、張二震:“貿易投資一體化條件下貿易利益分配問題新探——兼論我國外資企業進出口貿易利益”,《世界經濟研究》,2003年第9期。

[59] 張二震、安禮偉:“國際分工新特點與我國參與國際分工新思路”,《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2年第12期。

[60] 張二震:“加入WTO與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轉變”,《南京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61] 張二震、馬野青:“貿易投資一體化與國際貿易理論創新”,《福建論壇》,2002年第1期。

[62] 張二震、馬野青: 《國際貿易學》(第二版),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63] 張鵬、李榮林:“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貿易影響的動態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6年第6期。

[64] 張幼文:“新開放觀對傳統開放觀的反思與重構”,《社會觀察》,2005年第2期。

[65] 張幼文:“開放戰略調整的核心問題——‘新開放觀’的戰略主張”,《世界經濟研究》,2007年第3期。

[66] 張為付、張二震:“世界產業資本轉移與‘長三角’製造業的發展”,《上海經濟研究》,2003年第7期。

[67] 朱剛體:“產業內貿易、公司內貿易和公司競爭優勢”,《國際貿易問題》,1993年第7期。

[68] 朱剛體:“交易費用、市場效率與公司內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問題》,1997年第11期。

[69] 朱廷君:“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關係的演變趨勢及啟示”,《蘭州商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

[70] 朱玉傑、於懂:“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對外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財經問題研究》,2004年第10期。

[71] Aizenman, J. and Nancy, M. “The Merits of Horizontal versus Vertical FDI in the Presence of Uncertainty.”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Vol.62, pp.125-148.

[72] Alvarez, R. and Robertson, R. “Exposure to Foreign Markets and Plant-Leve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le and Mexic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4, Vol.13, No.1, pp.57-87.

[73] Antrs, Pol. “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Vol.118, No.4, pp.1375-1418.

[74] Antrs, Pol. and Helpman, E. “Global Sourc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4, Vol.112, No.3, pp.552-80.

[75] Antrs, Pol.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the Product Cycl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5, Vol.95, No.4, pp.1054-1073.

[76] Baldwin, J. R. and Wulong, G. “Export-Market Participation and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in Canadian Manufacturing.”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Vol.36, No.3, pp.634-657.

[77] Berman, E., Bound, J. and Machin, S. “Implications of 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Vol.113, No.4, pp.1245-1279.

[78] Bernard, A. and Jensen, J. B. “Exporters, Skill Upgrading and the Wage Gap.”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7, Vol.42,No.1, pp.3-32.

[79] Bernard, A. and Jensen, J. “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 Cause, Effect, or Bot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Vol.47, No.1, pp.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