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導言:以古為鏡與以人為鏡
【陳鋒】
公元642年,宰相魏征卒,唐太宗親臨慟哭,並追思不已。其後,唐太宗上朝,念及魏征在世時的諫諍,對左右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見《貞觀政要》卷三,《任賢》。唐太宗晚年所說的這一段話,就是著名的“三鏡說”。唐太宗之所以成為明君、聖主,恐怕與他善於以古為鏡和以人為鏡有關。
現在離唐太宗李世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千三百多年,世殊事異,曆史學家和懂得一些曆史知識的人還每每稱讚唐太宗的英明。
唐太宗也是毛澤東十分欣賞的一代君主。毛澤東從唐太宗那裏汲取了許多經驗教訓是無疑的。毛澤東讀過馮夢龍編寫的《智囊》,在讀到李世民的“用兵之要”時,曾加批注:“所謂以弱當強,就是以少數兵力佯攻敵諸路大軍。所謂以強當弱,就是集中絕對優勢兵力,以五六倍於敵一路兵力,四麵包圍,聚而殲之。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對唐太宗的用兵之道和軍事才能十分稱許。毛澤東也曾指責過唐太宗在選接班人的問題上犯的錯誤,認為不選文武全才的李恪,而選柔弱不堪的李治繼承皇位,是“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至於毛澤東是否欣賞唐太宗的“三鏡說”,由於未見到文字記載,不敢妄斷。但是,毛澤東作為偉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善於以古為鏡、以人為鏡,善於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則是唐太宗無法比擬的。
毛澤東是老一輩革命家中曆史知識最為淵博的一位,他曾反複閱讀過“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左傳》、《呂氏春秋》、《禮記》、《易經》、《論語》、《孟子》等曆史典籍。就其讀過的曆史典籍和大量的批注所體現出來的識見來看,稱得上是一位傑出的曆史學家。
當然,毛澤東不僅僅是讀史書,他也讀《智囊》、讀《容齋隨筆》、讀《搜神記》、讀《登徒子好色賦》、讀《西廂記》、讀《水滸傳》等等。可以說,毛澤東的讀書範圍涉及到史學、哲學、文學各個領域,且均具敏銳的洞察力。以毛澤東的讀書識見和洞察力,以毛澤東的多才博識,他不但為同時代的國內外政治家所佩服,也可以與同時代的學界泰鬥對話。他對一些人物、事件的評價,也影響了一代人、兩代人,並將繼續產生影響。
毛澤東是偉人,是政治家,也是讀書人。作為偉人的毛澤東,他在書海中暢遊,汲取前人的智慧,形成自己的識見和思想,凸現出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作為政治家的毛澤東,他有繁忙的黨務、政務,讀書不可能沒有選擇,不可能沒有傾向。作為讀書人的毛澤東,他又確有讀書人的本色和癖好,表現出與一般政治家的不同。這一點,陳晉已在他的著作中指出過:“他(毛澤東)一生中讀的大量書籍同他的政治實踐並沒有直接聯係,或者說他並不是有意要從中尋求什麼聯係。諸如他花偌大的精力去考證王勃寫《滕王閣序》的年齡和賀知章在長安做官時有沒有家眷,批注清代納蘭性德的詞,比較孫髯翁寫的昆明大觀樓的長聯和阮元修改的優劣,以及詳讀朱熹的《四書集注》,背誦《楚辭》、《昭明文選》中的一些華彩篇章等等。這些純個人化的愛好,我們可視為他在書本裏進行著獨特的心靈對話,在對話中實現一種隻有讀書人才樂於尋求和可能獲得的心理期待、智慧悅愉、審美滿足。其中的快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難為外人道也。況且,沒有讀過的書,對人們來說,就是一個不可限量的未知空間,而毛澤東就是這樣一個人:未知的東西,對他有一種極強的誘惑,他試圖要以有涯之生去盡量填充那未知的空間。這是一種智慧的挑戰。正因為毛澤東有如此的興趣,即使他不是一個政治領袖,相信也會是個在學術界頗有識見聲譽的學人。”這或許正是毛澤東的不平凡之處,“讀古書使他的知識更廣更博,更增加了他的偉大”。見《周恩來》但是,毛澤東畢竟是一個政治家,讀書不僅僅是他的癖好,更不是一種消閑,他所讀的書以及他所作的評點、他所提倡讀的一些書,更多的體現為政治的需要、現實的需要。就毛澤東矚目的曆史人物和風雲人物而言,亦主要是在於總結曆史的經驗,其評點亦大多具有現實的針對性。
我們注意到,軍事謀略與用兵之道是毛澤東評點的一個重點。毛澤東曾讚揚過齊魯長勺之戰中曹劌采取的“敵疲我打”的策略,認為曹劌創造了中國戰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在他的名著《論持久戰》中,更細致地對類似戰例進行了闡釋:“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觀於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曆史事實而益信。中外曆史上這類事情是很多的。中國如晉楚城濮之戰、楚漢成皋之戰、韓信破趙之戰、新漢昆陽之戰、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等,外國如拿破侖的多數戰役,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內戰,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優勢和主動,向著敵人局部的劣勢和被動,一戰而勝,再及其餘,各個擊破,全局因而轉成了優勢,轉成了主動。”宋江的“三打祝家莊”也是毛澤東反複申說我戰例:“《水滸傳》上宋江三打祝家莊,兩次都因情況不明,方法不對,打了敗仗。後來改變方法,從調查情形入手,於是熟悉了盤陀樓,拆散了李家莊、扈家莊和祝家莊的聯盟,並且布置了藏在敵人營盤裏的伏兵,用了和外國故事中所說木馬計相像的方法,第三次就打了勝仗。《水滸傳》上有很多唯物辯證法的事例,這個三打祝家莊算是最好一個。”宋江第三次打祝家莊之所以取得勝利,經驗有三:一是調查情況,摸清敵情;二是瓦解敵方的聯盟,各個擊破;三是深入虎穴,裏應外合。這個評語實在是非常的準確恰當。毛澤東在其他的著作和場合中,還曾讚揚過孫臏的“圍魏救趙”是“千古高手”,曹操的謀臣郭嘉臨戰“足智多謀”,也曾譏諷過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道德,批評過諸葛亮的戰略失誤和宋太宗的不知兵,等等。由於毛澤東的多讀善思以及他的軍事實踐,所以他對曆史上的軍事謀略和用兵之道往往是信手拈來,切中要津。
治國安邦之術是毛澤東評點的另一個重點。商紂王在曆史上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暴君,但毛澤東有另外的看法,認為“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曆史上是有功的”。至於商紂王的亡國,毛澤東總結為兩個因素:一是“他濫用職權,為自己享樂,在修造重重樓閣和金碧輝煌的鹿台中,不知耗費了勞動人民多少金錢和血汗”。二是“由於他的暴虐殘忍,排拒批評,一意孤行,人心向背,終於被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乘機進攻,率大軍攻破殷都大門——牧野,剛剛組成的奴隸軍反戈一擊,導致了殷的徹底敗亡”。毛澤東推崇秦始皇,主要著眼於其對中華民族統一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1964年,毛澤東在接見外賓時曾說:“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在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製度如度量衡,有些製度後來一直沿用了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人超過他的。”毛澤東在其他場合也還多次評價過秦始皇。毛澤東對曹操也是肯定的:“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製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製,還督促開荒,推行法製,提倡節約,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複、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裏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毛澤東對武則天的評價也是有意思的。1975年,毛澤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你覺得武則天不簡單,我也覺得她不簡單,簡直是了不起。封建社會,女人沒有地位,女人當皇帝,人們連想也不敢想。我看過一些野史,把她寫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毛澤東對商紂王、秦始皇、曹操、武則天等人的評點,言別人所不言、少言,有給曆史翻案的意味,但也確有獨到的見解。另外,毛澤東對劉邦的善於用人,賈誼的《治安策》,諸葛亮的會處理民族關係,以及虛有其表的劉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不會當皇帝的陳後主、李後主等等,也有精當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