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19世紀末、輝耀於20世紀的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他的一生同20世紀的曆史,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曆史,同中國共產黨建設和壯大的曆史,同毛澤東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曆史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他是20世紀的曆史偉人,是對20世紀中國曆史進程和世界曆史進程影響巨大的人物之一。
毛澤東的價值觀是毛澤東關於價值的哲學思考。毛澤東的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是中國無產階級的科學價值觀,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鬥爭過程中,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價值觀,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價值觀的精華,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共產主義價值觀。毛澤東價值觀的形成,同毛澤東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相統一的,它有深厚的哲學基礎,同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也是相統一的。
一、價值與價值觀
價值和價值觀是一個常見的概念,它在經濟學、美學、倫理學等學科中經常出現,並得到較為深入的研究。價值和價值觀也是哲學的基本概念,人的實踐、認識及其所獲得的真理,都與價值和價值觀有著極為密切的聯係。作為哲學範疇的價值和價值觀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問題。
1.價值的概念、特點和作用
主體和客體是人類實踐、認識活動的基本要素。在主客體的實踐、認識關係中,滲透著一種主體的需要對客體的選擇、利用的關係,或客體對於主體的某種需要的滿足的關係。這種主體需要與客體屬性之間的關係,就是主客體之間的價值關係。可見,價值表示客體對於主體所具有的積極的或消極的意義。
馬克思在《資本論》等經濟學著作中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他指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他還說過,使用價值就是“表示物的對人有用的屬性”。馬克思關於經濟學的“價值”的論述,對於我們探討作為哲學範疇的價值的根源、屬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作為哲學範疇的價值,是一種社會關係而不是某種實體,是關係範疇而不是實體範疇。一方麵,價值離不開人和人的需要,一個沒有人的世界也就是一個沒有價值的世界;另一方麵,價值也離不開客體,客體及其自然屬性是價值的承擔者,客體對主體的作用是價值關係的客觀基礎。價值的本質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一種基本關係。
價值具有三個方麵的基本特點。
一是價值具有多樣性。從主體的需要來說,主體既有物質的需要,又有精神的需要,因而價值對象既包括自然物體和社會現象,又包括理想、規範和思想。就客體及其屬性的不同而言,價值又可分為政治價值、經濟價值、科學價值、道德價值、法律價值、文化價值等。可以說,人有多少種活動領域,就存在多少種價值;客體具有多少種屬性,它就可能對人具有多少方麵的價值。
二是價值具有曆史性。由於主體的需要和客體的屬性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因而價值在本質上是一個社會曆史的範疇。隨著社會的進步,過去許多未被人們發現或被視為神秘的事物及其屬性,現在被人們發現和利用了,它就具有價值。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價值觀念也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內容。
三是價值具有客觀性。價值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依賴於有意識的人的存在而存在和發展。主體及其社會需要和客體及其屬性是客觀的,客體對主體的意義也是客觀的,它不取決於人的主觀願望,也不以人的意識、意誌為轉移,因而價值也是客觀的。
價值在人類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類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和價值緊密相連。人是來自於自然和依賴於自然的,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就要認識和改造這個世界。這樣,當人類有目的地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就不僅把客體看做是科學認識的對象,而且把它看做是滿足需要的對象。至於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其實質就是製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所以,人類的活動,無論是認識還是實踐,都是追求價值、實現價值的過程。
首先,追求價值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動因。自然科學發展的曆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古代,人們主要從事畜牧業、農業以及航海業。為了有效地進行上述活動,實現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目標,人們特別需要天文學、數學和力學方麵的知識,從而有力地推動了這些科學知識的形成和發展,使之成為人類最早的科學部門。到了近代,自然科學之所以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根本動因在於當時的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工業生產,需要科學來查明自然物體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20世紀以來控製論、信息論、係統論和遺傳工程等新興學科的出現和發展,也是人類追求價值的結果。社會科學發展的曆史同樣印證了這一點。一種社會科學理論的產生及其發展程度,取決於人們所從事的活動、所追求的理想對這種理論的需要程度。馬克思列寧主義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並不是一個偶然的曆史事件,而是適應世界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隨之而展開的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的需要,適應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理論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
其次,追求價值是人類實踐活動的動因。價值以需要和利益為依據,人類對自己的客觀需要有了認識,就會把它變為個人、階級和社會的利益,利益的出現,就會誘發行動的動因,引起旨在滿足需要的決策、態度和行動。人類的全部實踐活動都是由人的利益和需要引起的,都是基於對一定價值目標的追求。人們進行生產,就是為了獲得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社會主義的生產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這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也是社會主義生產的動力。
第三,價值在人類活動中的作用還表現在認識價值是活動過程的基本環節。理論認識包括事實認識和價值認識兩種,事實認識通過價值認識對實踐活動發揮指導作用。隻有經過價值認識,主體才能把客體的規律、主體的需要以及美的規律,即真、善、美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形成實踐觀念並指導人們的活動。可見,從事實認識進到價值認識從而指導實踐,這是人類活動的基本順序。
2.價值觀的概念、形成和作用
價值觀是實踐主體以自身的需要為尺度對於客體意義的認識,也就是說,價值觀是關於價值的根本看法。例如,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價值的基本觀點,關於什麼是價值,價值的本質、功能等一係列問題的基本看法。
價值觀不回答客觀對象的本來麵目是什麼,也不具體揭示客觀對象的本質和規律,而是反映客觀事物對於人和人類的意義和價值。從宏觀的角度說,價值觀是社會文化體係的核心;從微觀的角度說,價值觀是人的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從根源的角度說,它同主體的需要、理想聯係在一起,並受製於人們的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從功能角度說,它為人們的正當行為提供充分的理由。
價值觀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活動中形成的。一個人的價值觀首先來自於他所生活的社會,一方麵通過社會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等形式,把社會的價值規範、價值目標、價值判斷在潛移默化之中傳遞給社會成員,促進他們的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另一方麵,社會又通過社會輿論、學校教育等手段,有目的地把某種價值觀灌輸給每一個社會成員,由此把個人的價值觀納入社會所認可的範圍之內,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人的價值觀還來自於個人的價值活動。一個人關於某類事物的價值認識、價值判斷,一旦被實踐所證實,被他人和社會所認同,就會在他的頭腦中得到強化,並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的看法和態度,形成一種新的價值觀。
價值觀有四個方麵的內在機製:一是價值取向;二是實現價值的行為準則;三是價值評判的標準;四是價值理想。一定的價值取向派生並規定著實現價值的行為準則,派生並規定著價值評判的標準,同時也派生和規定著人們在特定時代的價值理想。
價值觀的社會作用是巨大的,它表現在許多方麵。首先,價值觀構成文化結構的核心內容,具有極強的輻射力和滲透力,它對民族文化心理素質的影響是深刻的,不僅影響人們做什麼,而且影響人們如何做,並通過行為而影響行為的結果和效果。其次,價值觀構成每一個體的心理定勢,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以它為尺度去度量、評判現實事物和現象,去審視實際生活。這種共享的價值觀具有很強的感召作用和凝聚作用。再次,價值觀具有一種定向作用,是人們社會活動的指南針。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一個重要的方麵取決於他的價值觀對於客觀事物的態度,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