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一個人,是謂有情;
邂逅一本書,是謂有意。
上午十二點剛剛結束一個會,下午一點半還有一個會接著。我和逅逅的第一次見麵就這樣見縫插針地安排在了午餐時間,當時,她還是一個大一學生,剛從美國回來,暑假期間來電視台實習。
窗外烈日當頭,人流如織,我們在屋裏倒是隔絕了喧鬧,沉心靜氣下來。“老師好,這是我高中時寫的書。”逅逅畢恭畢敬遞給我一本書——《體驗美國中學教育》,表情既自信又羞澀。一個九零後,的確後生可畏啊!一個月的實習轉眼即逝,逅逅的表現無可挑剔,甚至是超乎我的預期。
她首先是個有思想的傾聽者,會在你說話時,捕捉到有趣的話頭、新銳的觀點、感人的故事,一一記錄下來,再加以自己的分析判斷,為寫作積累素材。她還是個生活豐富又能嚴格自律的人,電視台實習工作、開公司、辦網站、接待世界各地的朋友到訪北京……每天都像踩著風火輪,但她仍舊能夠沉下心來,堅持每天清晨六點起床,開始至少一小時的寫作,然後再是上學、實習或是其他事。她更是個知行合一的佼佼者,當看到她頂著重感冒還在翻譯節目稿件,一地鼻涕紙映襯著執拗的表情時,我腦海裏怎能不浮現出她在書中描繪的雪中轉學的畫麵,她不是寫得煽情,而是做得決絕,她不是寫一套做一套,而是內心純淨、用生命寫作的人。
半年後,一本新書即將麵世,逅逅隨意發給我了幾個章節,讓我不忍釋卷。
我愛她的精神。是“天下大同”還是“天下大不同”?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因為沒有絕對的答案,我們就像登山的人,從不同的路徑無限接近頂峰,卻永遠無法到達神的領地。生命的目的不在於一個結果,生命的玄機就在於不斷地求索!逅逅做到了,她勇敢往前走,打開一扇扇窗,悠然欣賞陌生的風景;她推開一道道門,從容探尋門後隱藏的秘密。最終,她打開了自己,與她所看到的風景融為了一體。擁抱了不同,卻成就了大同,我為這種精神所折服。
我愛她的氣質。雖然字裏行間還透著些許的青澀,但女性獨有的溫婉氣質已露端倪。我不禁想起林徽因的一句話:“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地堅強。”逅逅的文字就流淌出這樣一種優雅:細膩卻不絮叨,動情卻不傷情。一個個異鄉求學的故事,活潑潑呈現在我們眼前,沒有多餘的情感宣泄,體現了一種內在的控製,是作家的心力體現。書中描寫的重慶樓的奶奶,重逢後的擦肩而過,幾度欲言又止的糾結,展現出一個女孩內心成熟的過程,不疾不徐,柔中帶剛。
我愛她的力量。翻開書,年輕人的朝氣撲麵而來,我從中讀到了對未來的樂觀,因為朝氣就是希望。逅逅在微博裏這樣寫道:“你的學校裏有世界各國後裔的學生,你從小長大的玩伴是墨西哥人,你最喜歡的餐廳是中國餐廳,你在學校裏學習法語,你的老師是亞裔,你的父母是非洲裔,你家裏又接待了一個從德國來的交流生……”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一個人怎麼可能不成為一個世界人?是啊,地球村、世界人,你無法抗拒的潮流趨勢,但與此同時,我們發現隔膜和偏見從未消失,摩擦衝突還在升級。我們夾在兩股力量之中,我們需要正能量!巴別塔修不成,因為種族不同、語言不通,何談同心協力?中國文化的縮影是太極圖,尊重差異,更強調融合。逅逅寫美國,愛美國,同時通過了解美國讓她更好地愛中國,如果每個年輕人都傳遞這樣的信念,我們還用擔心世界末日到來嗎?
那個初次見麵的中午,我問逅逅為什麼取這個名字?她說父母為了紀念不期而遇的緣分,感恩邂逅。多麼浪漫而深刻的寓意!於是,我把我們的相識也歸結成一朝邂逅成知音,生命中還有多少不期而遇,我期待。
邂逅一個人,是謂有情;邂逅一本書,是謂有意。諸君有情,不負書香。
沈 瀾
北京電視台環球大直播總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