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誕生
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製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另據《鴻書》記載:魯班也曾製作過木鳶,曰:“公輸班製木鳶以窺宋城”。魯班是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墨子是春秋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創始人,也是魯國人(一說宋國人),由此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的發源地,應是齊魯一帶。
木鳶產生於戰爭之中,用於戰爭之時,它隨著我國絲織業和造紙的發明,不斷演變、發展。相傳,公元前203~202年,在楚漢相爭對峙的最後階段,漢兵先包圍楚營,漢將張良借大霧迷蒙之機,從南山之隱放起絲製的大風鳶,並讓吹簫童子臥伏其上,吹奏楚歌,同時命漢軍在四麵唱起楚歌,使楚營官兵思鄉心切,不戰而散,楚王項羽也自刎於烏江邊。
至今留下張良“吹散楚王八千子弟兵”的傳說。據《誠齋雜記》載:韓信準備謀反時“約陳稀從中起,乃作紙鴦放之,以量未央宮遠近,欲穿地人宮中”。《獨異誌》載:梁武帝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侯景圍台城,簡文縛紙鳶,飛空告急,搬取救兵解圍。
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風箏”的叫法。
公元前1000年,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傳說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係上魚鉤釣魚。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吉利海峽;1901年再接再厲,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
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做風箏的工具:漿糊、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