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侯地處祖國大陸東南,自古以來一直是福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故有“八閩首邑”之稱。
先秦時期,閩侯是古閩族的發源地。距今5000年的曇石山新石器時代文化,折射出“閩在海中”的遠古信息;3000年前的黃土侖文化,昭示了“七閩八蠻”的方國符號。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閩越人在此立國建都,譜寫了文明曆史的新紀元。東漢兩晉以後,大批中原百姓遷徙閩中,侯官、閩縣相繼設置,隋代成為福州郡治的附郭之縣。宋明時期增加懷安縣,至民國合並閩侯縣。閩侯的建置沿革,成為福州乃至福建發展的縮影。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閩侯為農耕大縣,素有魚米之鄉、花果之鄉的美譽,礦冶、製瓷、紡織、造船等手工業也相當發達。海上商貿亦呈旺盛之勢,從東漢東冶港、五代甘棠港到宋元明清福州港,都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門戶,反映出一定的開放意識和海納百川的精神特質。文化教育伴隨著經濟繁榮得到長足發展,儒釋道昌明,人才輩出,如“海濱四先生”“閩中十才子”者不勝枚舉。
當晚清時期國家危難之際,閩中士子敢為天下先,尋求救亡圖存之路,湧現出國際禁毒先驅林則徐、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複、辛亥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閩侯兒女前赴後繼,為新中國的獨立和解放作出重要貢獻,二七烈士林祥謙等彪炳史冊。
五千載滄桑,史跡誌書浩瀚,人物故事紛繁,文物勝跡眾多,編著《閩侯簡史》,作為愛國主義的鄉土教材,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該書上自遠古,下迄民國,以曆史發展階段為經,取各段重大政治事件和經濟、文化主要成就為緯,擷英綴華,梳理連貫,事必求其詳核,文必期於簡雅,采輯編撰,圖文並茂,雅俗共賞。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願各位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一代,從曆史中感受先民大眾的創造偉力,感悟先賢哲人的智慧結晶,珍視文化遺產,弘揚優秀傳統。
當前閩侯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未來的曆史需要全縣人民共同創造,讓我們以銳意進取的精神、埋頭苦幹的作風,推動閩侯科學發展新跨越,建設幸福和諧新市區,譜寫中國夢的閩侯篇章。
中共閩侯縣委書記趙學峰
閩侯縣人民政府縣長嚴金官
2013年8月